当前位置: 首页 > 园艺 > 蔬菜园艺 > 苦瓜 > 苦瓜白粉病应如何防治? 苦瓜

苦瓜白粉病应如何防治?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症状:黄瓜白粉病主要为害叶片,发生严重时亦为害茎蔓和叶柄。发病初期在叶片正面和背面产生近圆形的白色粉斑,最后粉斑密布,相互连接,导致叶片变黄枯死,终致全株早衰死亡。

发生规律:病菌以菌丝体或闭囊壳在寄主或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春季产生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发病后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苦瓜白粉病发生盛期,主要在5月上旬至7月下旬和9—11月。温暖、田间湿度大、或干湿交替出现则发病重。温暖湿闷、时晴时雨有利于发病。偏施氮肥或肥料不足,植株生长过旺或衰弱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栽秧后彻底清除病残组织。生长期加强管理,适时追肥和胶水,保护地注意通风透光,降低湿度。露地在降雨后避免田间积水。

发病初期,用25%粉锈通(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或40%多菌灵悬浮液800—1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12.5%烯唑醇乳油2500倍液,或80%代锰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10%笨醚甲环唑水分散剂2000—3000倍液,或25%腈菌唑乳油5000—6000倍液,或30%氟菌唑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0%三环酮乳油2000倍液喷雾,每隔6—7天喷1次,连喷3次。为了避免病菌产生抗药性,药剂宜交替使用。

病原Sphaerothecafuliginea

  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初时在叶片的正面或背面长出小圆形白粉状霉斑,逐渐扩大,厚密,不久连成一片。发病后期整个叶片布满白粉,后变为灰白色,最后整个叶片黄褐色干枯。在生长晚期,有时病部产生黄褐色,后变黑色的小粒点。

  发病规律病菌可在温室内瓜类蔬菜及月季等花卉上存活而越冬,越冬后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病菌从孢子萌发到侵入约20多个小时,故病害发展很快,往往在短期内大流行。10~30℃病菌均可以活动,最适温度20~25℃。相对湿度45%~75%发病快,低于25%时也能分生孢子萌发引起发病,超过95%则病情显著受抑制。

  防治措施

  ①农业措施选用抗病品种。选择地势较高、通风、排水良好地种植。增施磷、钾肥,生长期避免氮肥过多。

  ②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用药剂防治,药剂可选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1500~2000倍液,或20%粉锈宁乳油2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或50%硫磺悬浮剂300倍液,或2%武夷霉素水剂200倍液,或农抗120水剂200倍液,或30%特富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0%防霉宝水溶性粉剂1000倍液等。每7~10天喷药1次,连喷2~3次。

苦瓜白粉病应如何防治?

一、农业措施

1、选用具有抗病性的品种种植。不同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不同。一般早熟品种抗性弱,中晚熟品种抗性较强。

2、实行轮作,与非葫芦科作物轮作,最好能实行水旱轮作,减少病菌,宜选择地势高、土壤疏松干爽、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

3、改进栽培管理,起高畦,挖深沟,施足基肥,在生长期加强肥水管理,避免氮肥过量,适当增施磷、钾肥。

4、合理安排种植密度,切忌过密,植株生长过密时可适当修剪侧枝,以保持田间通风透光,降雨后及时排水,避免积水,以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白粉病的发生。在生长中后期要及时剪掉老叶及病叶,收获后及时清园,减少病原菌。

二、物理防治

发病初期喷高脂乳剂或2B,浓度30-50倍,喷后在植物体表面形成1层薄膜,不仅可防止病菌侵人,还可造成缺氧条件使白粉菌死亡。一般每5~6天喷1次,连喷

3~4次。

三、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25%粉锈通(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或40%多菌灵悬浮液800—1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12.5%烯唑醇乳油2500倍液,或80%代锰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10%笨醚甲环唑水分散剂2000—3000倍液,或25%腈菌唑乳油5000—6000倍液,或30%氟菌唑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0%三环酮乳油2000倍液喷雾,每隔6—7天喷1次,连喷3次。为了避免病菌产生抗药性,药剂宜交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