沼气池的日常管理
1、当沼气发酵启动之后,即进入正常运输阶段。为了维持沼气的均衡产气,启动后30天左右就应定时进行补料。
2、勤加料、勤出料 沼气池正常使用一个月之后,就可以加料,加料时先关掉脱硫器开关,打开总开关,检查集水器有没有泥沙,软管是否畅通,检查完以后方可加料,加料时必须注意从进料口缓慢加入,以免过快损坏池体。
勤出料和勤加料,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应做到先出料,后进料。出、进料量要相等。
(2)出料时,保证料液不低于进、出口上沿20厘米,防止沼气逸出。
(3)进出料后,当发现进出料口的液面降到低于进出口的上沿20厘米时,应马上加入适量水。
3、勤搅拌 经常搅拌沼气池内发酵原料,是提高产气率的重要措施。农村户用沼气池,在静止状态下,发酵原料一般分为三层。上层为浮渣层,发酵原料较多,但沼气菌少,原料难以充分利用。如果浮渣层太厚,还会影响新产生的沼气进入贮气箱;中层为发酵液层,含水较多,发酵原料少,沼气细菌也少;下层为发酵沉渣层,发酵原料多,含沼气菌多,是产生沼气的重要部位。
由于存在三个不同层次,发酵原料若不经常搅拌,会出现发酵不均匀问题,这对沼气的产生有很大影响。有的沼气池发酵原料很足,但产生沼气很少,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发酵原料上层产生了一层浮渣或结了壳。这种情况不仅影响新产的沼气进入贮气箱,而且上、中层含发酵菌少会影响原料的充分发酵。所以,出现沼气池产气率低的问题。因此,经常搅拌发酵原料,对提高沼气池的产气率,是一项很重要的技术措施。一般每3~4天,就要搅拌一次。
搅拌的作用:①发酵原料和细菌充分接触,②避免结壳、分层,③使沼气池内温度均匀。
我县的户用沼气池,一般都未安装搅拌装置,因此,通常可以采用两种搅拌方式:一是采用长棍或其他用具,从出料口(或进料口)插入池内,来回用力抽动数次,以达到搅动池内发酵原料的目的;二是从出料口抽出一定数量的发酵液,再从进料口把原发酵液灌入池内,或把进料口部位的新鲜原料冲入池内,与老原料进一步掺和,用料液推动池内发酵液运动。搅拌的次数:一般可掌握1天1次。三结合沼气池可把每天所产的粪便及时随沼液冲入池内。
4、控制酸碱度、发酵浓度 沼气池内的发酵原料酸性过大(酸碱度小于7)或碱性过大(酸碱度大于8),都对沼气细菌活动不利,因此,应经常用比色板或酸碱度试纸进行检查。实际应用中,沼气池出现过酸的情况较多,过碱的情况少。尤其是新建沼气池启动时,由于一次投料过多或投入接种物不足,经常会出现酸大量积累,酸碱度下降到5.5以下,不利于沼气菌活动,也影响产气。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取以下五种方法中的任何一种方法进行调节。
(1)适当多加些接种物,增加甲烷菌的活性和能力。
(2)加入生石灰水澄清液调节酸碱度。不能直接加入石灰。加石灰澄清液后,要及时进行搅拌,使发酵原料酸碱度均匀,避免出现强碱区而影响沼气菌的生存。
(3)加入适量草木灰,并搅拌均匀。
(4)取出部分发酵原料,再补充部分同等数量或稍多的新鲜富氮有机原料(如人畜粪便)和水,降低发酵原料的浓度。
(5)加入以人畜粪尿为主要发酵原料的沼气池,为避免出现偏酸,可在原料中拌一些草木灰,调节酸碱度,提高产气率。
新建沼气池发酵经过一个月以后,有机物质消化过多,如果还没来得及补充原料,酸碱度上升大干8时,必然会影响沼气菌活动。这时,应及时向池内加些新鲜牛粪、马粪和青草,并加水调节。
因为沼气池经常进出料,必然会造成池内水量过多或过少,不利于沼气发酵的正常进行。因此,应及时注意调节沼气池内水量的变化,适时进行调节,以保证沼气池的正常发酵产气。一般农村户用沼气池发酵原料的含水量应保持在90%~94%为宜。发酵原料干物质浓度,夏季控制在6%~8%,冬季控制在8%~10%。池内浓度过大过少,都要进行调节。
下一篇: 为什么阴雨连绵葡萄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