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规律.
稻曲病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其次也可借厚垣孢子在被害谷粒内或健谷颖壳上越冬。次年7-8月,当菌核和厚垣孢子遇到适宜条件时,即可萌发产生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侵入水稻花器及幼颖。
病菌早期侵害子房、花柱及柱头,后期侵入幼嫩颖果的外表皮,蔓延到胚乳中,然后大量繁殖并形成子座。病菌侵染后,首先在颖壳合缝处露出淡黄色菌块,后膨大如球,包裹全颖壳成墨绿色,最后龟裂,散出墨绿色粉末。
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
如南方稻区的广二104,选271,汕优36,扬稻3号,滇粳40号等。北方稻区有京稻选1号,沈农514,丰锦,辽粳10号等发病轻。
避免病田留种
深耕翻埋菌核。发病时摘除并销毁病粒。
改进施肥技术
基肥要足,慎用穗肥,采用配方施肥。浅水勤灌,后期见干见湿。
药剂防治
一、防治时机:
一般要求用药两次,第一次全田三分之一以上茎秆最后一片叶子全部抽出,即俗称“大打包”时用药(约距出穗时间5~7天左右),此时正是病功的初侵染高峰期,所以,这时抓住时机及时用药,防治效果最好,第二次在破口始穗期再用一次药,以巩固和提高防治效果。
二、防治药剂:
(1)用2%福尔马林或0.5%硫酸铜浸种3-5小时,然后闷种12小时,用清水冲洗催芽。
(2)抽穗前用18%多菌酮粉剂150-200g或于水稻孕穗末期每667m2用14%络氨铜水剂250g稻丰灵200g或5%井冈霉素水剂100g,对水50L喷洒。施药时可加入三环唑或多菌灵兼防穗瘟。施用络氨铜时用药时间提前至抽穗前10天,进入破口期因稻穗部分暴露,易致颖壳变褐,孕穗末期用药则防效下降。
(3)也可用50%DT可湿性粉剂100-150g,对水60-75L,于孕穗期和始穗期各防治一次,效果良好。
(4)可选用40%禾枯灵可湿性粉剂,每667m2用药60-75g,对水60L还可兼治水稻叶尖枯病、云形病、纹枯病等。
三、防治药量及浓度
用于防治水稻纹枯病的药剂多可用于稻曲病的防治,但药量必须加倍。防治稻曲病的原理是给穗部涂上一层药膜,以防止病菌入侵,由于防治稻曲病喷药的部位是在植株的上部,所以,用药时兑水量不宜大,力求雾滴细,一般每亩兑水量40~50公斤,待露水、雨水干后用药。注意打药后3~4小时内如遇雨要及时补喷。
上一篇: 蛋鸡卵黄性腹膜炎病发病原因是什么?
下一篇: 球根花卉田间管理技术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