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症状大豆孢囊线虫主要危害大豆根部,被害植株发育不良、矮小。苗期感病后子叶和真叶变黄,发育迟缓;成株期感病后地上部矮化和黄萎,结荚少或不结荚,严重者全株枯死。病株根系不发达,侧根显著减少,细根增多,根瘤稀少。发病初期拔出病株观察,可见根上附有许多白色或黄褐色小颗粒,即大豆孢囊线虫雌成虫,这也是鉴别大豆孢囊线虫病的重要特征。
生活习性大豆孢囊线虫以卵在孢囊里于土壤中越冬,孢囊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很强。第二年幼虫从寄主幼根的根毛侵入,在大豆幼根皮层内发育为成虫,雌虫体随内部卵的形成而逐渐肥大成柠檬状,突破表层而露出寄主体外,仅用口器吸附于寄主根上,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大豆根上白色小颗粒。
防治方法大豆孢囊线虫寄主范围广、危害重、传播途径多、存活时间长,是一种极难防治的土传病害。应轮作倒茬,与禾谷类作物轮作3年以上;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大豆健壮生长;适时灌水,提高土壤湿度,土壤干旱有利于大豆孢囊线虫危害;对发病田块及时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1000倍液对植株茎基部喷施。
(1)危害及症状 大豆孢囊线虫病又叫黄萎病,俗称“火龙秧子”。它是世界性大豆病害,主要大豆生产国美国、巴西、日本和我国都有大面积发生。我国主要发生在东北地区、华北以及河南、山东和安徽等省。尤以东北三省西部干旱地区如辽宁省康平,吉林省白城,黑龙江省的肇东、安达、大庆、齐齐哈尔等地发病严重。一般使大豆减产10%~20%,严重时减产70%~90%,甚至绝产。胞囊线虫主要危害大豆根部,使被害植株发育不良,矮小。苗期感病后子叶和真叶变黄,发育迟缓;成株感病地上部矮化、黄萎,结荚少或不结荚,严重者全株枯死。病株根系不发达,侧根显著减少,细根增多,根瘤稀少。发病初期拔起病株,可见根上附有许多白色或黄褐色针头大小小颗粒,直径约0.5毫米,即胞囊线虫雌成虫,这是鉴别胞囊线虫病的重要特征。在土壤中胞囊线虫以卵在胞囊里越冬,胞囊对不良环境
的抵抗力很强。第二年春二龄幼虫从寄主幼根的根毛侵入,在大豆幼根皮层内发育为成虫,雌虫体随其体内卵的形成而逐渐肥大成柠檬状,突破表层而露出寄主体外,仅用口器吸附于寄主根上。这就是于病株根部观察到的胞囊线虫雌成虫。大豆胞囊线虫由于致病力不同,而分为不同的生理小种。目前我国鉴定出的小种有1、2、3、4、5和7号。l号小种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山东潍坊及胶东半岛、江苏等省大豆生产地县;2号小种主要分布在山东省的聊城、德州等地区;3号小种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大豆主产地区;4号小种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南、江苏、山东、安徽、河北及北京等省市的大豆主产地区;5号小种分布在吉林、安徽、内蒙古等地的大豆产区;7号小种分布在山东、河南大豆产区。
(2)防治措施 大豆胞囊线虫分布广、危害重、寄主范围广,传播途径多,存活时间长,是一种极难防治的土传病害。应用抗病品种是防治大豆胞囊线虫病的经济有效措施,美国和日本已经育成百余个抗病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增产效果很明显。自1992年以来,黑龙江省先后推广了抗线1号、2号、3号,嫩丰l5号和庆丰l号等抗病品种,在黑龙江省西部线虫区应用增产效果很明显;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大豆室育成的辽豆l3号大豆新品种9既高油高产,又抗大豆胞囊线虫l号和3号生理小种。但随着抗病品种推广年限的延长,由于选育推广品种与各小种相互作用,使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可能发生变化。近年来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对安达和大庆地区,曾连续种植抗病品种地块的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进行动态监测,结果发现除原来的3号小种外,又出现了新的l号、4号、6号和l4号生理小种,说明抗病品种连续种植后小种确实发生了变化,因此生产上推广的抗病品种,要与非大豆胞囊线虫寄主作物,或其他抗线虫品种类型轮换种植,以减缓生理小种变异速度,防止抗病品种丧失抗病 性,延长抗病品种的应用年限。在没有抗病品种的地方应采用大豆与非线虫寄生作物进行3"--5年的轮作,可以有效的防止胞囊线虫病。并且轮作年限越长,防病效果越好。水旱轮作效果更好。试验证明,在胞囊线虫大发生的地块,换种一茬蓖麻之后再种大豆,可有力的抑制胞囊线虫的危害。加强大豆田间管理,促使大豆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可减轻线虫危害程度。适时灌溉,提高土壤湿度,可使线虫窒息而死,减轻危害。在病区作业前后,要彻底清除机械上的泥土和残草,以免线虫扩散播。
上一篇: 大龄千金子防治
下一篇: 小麦苗黄苗弱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