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期是指从出苗到拔节的一段时期,苗期管理的中心任务是:保证苗全、苗齐,积极促进地下根系生长,适当控制地上部茎叶的生长,培育壮苗为壮杆大穗打好基础,主要管理措施分以下几点。
1、 化学除草。麦收后,玉米田麦秸覆盖易滋生杂草,虫害较重,可喷除草剂和杀虫剂。施用化学除草,即可有效地杀死或控制杂草,又可减轻农民劳动强度,减少劳力投入。
2、 查苗、补苗、间苗、定苗。玉米出苗后缺苗较严重时,可选用较早熟品种的饱满籽粒浸种催芽;缺苗少时可栽补苗,最好用3-5叶刚出现次生根的大苗壮苗,下午或雨后带土移栽,栽后浇水。个别缺苗时,可在定苗时于缺苗两端留大小一致的双株,玉米3-5叶由种子营养转入有机营养,第4叶后次生根大量喷出,适时进行间苗、定苗可避免幼苗拥挤和互相争肥、争水,利于幼苗健壮生长。为培育壮苗,在播种量较大或苗期病虫害较多的情况下,可在3叶期抓紧间苗,除去弱苗、病苗,等幼苗长到4-5叶时定苗,定苗一般不应晚于6叶,否则会影响幼苗发育生长。
3、 蹲苗促壮。蹲苗是玉米增产的有效措施之一,它是根据苗期以根系生长为主,需要肥少而抗旱的特点,人为地促下控上,协调根系和地上部生长的矛盾,达到根多苗壮的有效措施。因为⑴蹲苗后玉米根系发达,基部节间短粗,健壮,后期倒伏轻。⑵可以提高地温,"扒土晒根"能提高地温1℃左右,可加速玉米的生育。⑶蹲苗的玉米,地上部生长慢,防止果穗以下的节间徒长,消耗养分少,即利于根系发育,有利于穗的分化,敦实健壮,有利抗倒。⑷可减轻地下害虫危害。另外,蹲苗要因地制宜,运用得当,才能达到增产的目的。因此,玉米蹲苗要掌握以下原则。⑴、掌握"蹲黑不蹲黄,蹲肥不蹲瘦,蹲湿不蹲旱"的原则。即苗黑苗绿,地力肥墒情好的地块要蹲苗,反之,苗瘦发黄,地力瘠薄或墒情不足不宜蹲苗。⑵、拔节前应结束蹲苗,以免影响穗的分化。⑶、蹲苗程度要适当,防止蹲苗过猛,造成老化苗影响产量。⑷夏玉米苗期短,发育快,田间管理往往失时,不宜蹲苗。麦田套种玉米苗弱,收麦后又很快进入拔节期,应及时管理,浇好"救命水",追施提苗肥,促苗生长,使其在拔节前迅速转壮。
4、 弱苗偏管。玉米单株生产力高,由于各种原因,使幼苗生长不整齐,出现壮而不均,必须对弱苗偏管,使弱苗在拔节前转壮,否则拔节后弱苗发育推迟,后期会造成空杆或穗小,秃尖缺籽,影响产量。
上一篇: 禽白血病有哪些症状?
下一篇: 蝴蝶兰分布在哪些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