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斑病又称条斑病、煤纹病、枯叶病、叶斑病等。是玉米的重要叶部病害之一。主要为害玉米的叶片、叶鞘和苞叶。病原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组织内越冬,病菌借风雨、气流传播,一年可多次侵染植株,玉米自苗期至后期均可发生。
一、田间诊断
(1)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部位出现水渍状(室内)或灰绿色小斑点(田间)。
(2)后沿叶脉方向迅速向两端扩大形成黄褐色或灰褐色梭形大斑。
(3)病斑中间颜色较浅,边缘较深。
(4)后期病斑常纵裂,严重时叶片变黄枯死,潮湿时病斑表面有灰黑色霉层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原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附着在病残组织内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种子也能带少量病菌。田间侵入玉米植株,经10— 14天在病斑上可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玉米大斑病的流行除与玉米品种感病程度有关外,还与当时的环境条件关系密切。温度20—25℃、相对湿度90%以上利于病害发展。气温高于25℃或低于15℃,相对湿度小于60%,持续几天,病害的发展就受到抑制。在春玉米区,从拔节到出穗期间,气温适宜,又遇连续阴雨天,病害发展迅速,易大流行。玉米孕穗、出穗期间氮肥不足发病较重。低洼地、密度过大、连作地易发病。
二、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2)减少菌源。在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玉米下部叶片,拔除严重发病株减少病原菌,大斑病严重发生年在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并集中处理或做堆肥高温发酵处理病菌,特别严重发病地块应轮作其他作物。
(3)加强栽培管理。适时早播,可以使玉米提早抽雄,错过雨季。增加农家肥、磷肥、锌肥的使用量,保证植株健壮生长。采取合理的密植技术,增加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改善田间小气候,可有效地控制和减轻大斑病发生危害。
(4)药剂防治。在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或发病初期喷洒40%的杜邦福星2-3毫升/亩,已发病地块酌情增加用药量。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70%的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7-10天喷药一次,连喷2-3次。要在抽穗结束之前控制病情在棒3叶之下只有这样才能对产量影响危害较低。
玉米大斑病又称条斑病、煤纹病、枯叶病、叶斑病等。是玉米的重要叶部病害之一。主要为害玉米的叶片、叶鞘和苞叶。病原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组织内越冬,病菌借风雨、气流传播,一年可多次侵染植株,玉米自苗期至后期均可发生。
一、田间诊断
(1)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部位出现水渍状(室内)或灰绿色小斑点(田间)。
(2)后沿叶脉方向迅速向两端扩大形成黄褐色或灰褐色梭形大斑。
(3)病斑中间颜色较浅,边缘较深。
(4)后期病斑常纵裂,严重时叶片变黄枯死,潮湿时病斑表面有灰黑色霉层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原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附着在病残组织内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种子也能带少量病菌。田间侵入玉米植株,经10— 14天在病斑上可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玉米大斑病的流行除与玉米品种感病程度有关外,还与当时的环境条件关系密切。温度20—25℃、相对湿度90%以上利于病害发展。气温高于25℃或低于15℃,相对湿度小于60%,持续几天,病害的发展就受到抑制。在春玉米区,从拔节到出穗期间,气温适宜,又遇连续阴雨天,病害发展迅速,易大流行。玉米孕穗、出穗期间氮肥不足发病较重。低洼地、密度过大、连作地易发病。
二、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2)减少菌源。在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玉米下部叶片,拔除严重发病株减少病原菌,大斑病严重发生年在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并集中处理或做堆肥高温发酵处理病菌,特别严重发病地块应轮作其他作物。
(3)加强栽培管理。适时早播,可以使玉米提早抽雄,错过雨季。增加农家肥、磷肥、锌肥的使用量,保证植株健壮生长。采取合理的密植技术,增加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改善田间小气候,可有效地控制和减轻大斑病发生危害。
(4)药剂防治。在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或发病初期喷洒40%的杜邦福星2-3毫升/亩,已发病地块酌情增加用药量。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70%的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7-10天喷药一次,连喷2-3次。要在抽穗结束之前控制病情在棒3叶之下只有这样才能对产量影响危害较低。
上一篇: 贴梗海棠锈病表征及其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