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小麦 > 小麦纹枯病的典型危害症状? 小麦

小麦纹枯病的典型危害症状?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危害症状:主要发生在叶鞘及茎杆上。小麦拔节以后,症状逐渐明显,发病初期,在地表或近地表的叶鞘上产生黄褐色随圆形或梭形病斑。 

小麦受纹枯菌侵染后,在各生育阶段出现烂芽、病苗枯死、花秆烂茎、枯株白穗等症状。烂芽 芽鞘褐变,后芽枯死腐烂,不能出土;病苗枯死 发生在3-4叶期,初仅第一叶鞘上现中间灰色,四周褐色的病斑,后因抽不出新叶而致病苗枯死;花秆烂茎 拔节后在基部叶鞘上形成中间灰色,边缘浅褐色的云纹状病斑,病斑融合后,茎基部呈云纹花秆状;枯株白穗 病斑侵入茎壁后,形成中间灰褐色,四周褐色的近圆形或椭圆形眼斑,造成茎壁失水坏死,最后病株因养分、水分供不应求而枯死,形成枯株白穗。

小麦不同生育期都可受到纹枯病的侵染,病状主要发生于叶鞘和茎秆上,叶鞘上病斑梭形,纵裂,病斑扩大连片形成烂茎。由于花秆烂茎抽不出穗而形成枯孕穗或抽后形成白穗,结实少,子粒秕瘦。

主要发生在叶鞘及茎杆上。小麦拔节以后,症状逐渐明显,发病初期,在地表或近地表的叶鞘上产生黄褐色随圆形或梭形病斑。 

主要发生在小麦的叶鞘和茎秆上。小麦拔节后,症状逐渐明显。发病初期,在地表或近地表的叶鞘上产生黄褐色椭圆形或梭形病斑,以后,病部逐渐扩大,颜色变深,并向内侧发展为害茎部,重病株基部一、二节变黑甚至腐烂,常早期死亡。小麦生长中期至后期,叶鞘上的病斑呈云纹状花纹。病斑无规则,严重时包围全叶鞘,使叶鞘及叶片早枯。在田间湿度大,通气性不好的条件下,病鞘与茎秆之间或病斑表面,常产生白色霉状物。在上面,初期散生土黄色或黄褐色的霉状小团,担孢子单细胞,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基部稍尖,无色。

在茎基部叶鞘上形成中间灰色、边缘浅褐色的云纹状病斑。

小麦纹枯病是一种以土壤传播为主的真菌病害。随着种植制度的改革,高产品种的推  广和水、肥、密度的增加,危害日趋严重。  小麦纹枯病菌的寄主范围广,除侵染小麦以外,还可侵染玉米、水稻、谷子、高梁等  多种作物和狗尾草、蟋蟀草、马唐、稗草等禾本科杂草。其主要以菌核或菌丝在土壤内  、病残体中越冬、越夏。菌核在干燥土壤中能存活6年,在流动的活水中能存活6个月左  右,所以土壤中的菌丝和菌核是主要的侵染来源。  小麦播种以后,发芽时若受到病菌侵染,芽鞘变褐,最后腐烂枯死。暖冬年早播麦受  害,在出苗后几天内便可造成黄苗、死苗。拔节后病株率明显上升;小麦孕穗抽穗期病  情迅速发展,扬花灌浆期病株率达到高峰,病斑扩大,相互连成典型的花杆症状,烂茎  ,致使主茎和大分蘖常不能抽穗,形成“枯孕穗”,有的抽穗后成为枯白穗、结实少、  籽粒秕瘦。

小麦纹枯病在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危害,主要表现为烂芽、死苗、烂茎、枯孕穗、枯白穗和倒伏等症状。该病菌主要危害小麦茎基部1~2茎节的叶鞘和茎杆,小麦发芽后,芽鞘受侵染后变褐,随后烂芽枯死。田间病苗多在3~4片时显现症状,叶鞘病斑边缘褐色,中部灰色,呈梭形或椭圆形,病株叶色变黄,无新叶抽出而死亡。拔节后症状最为典型,侵染叶鞘后,产生云纹状病斑,逐渐扩大并向基部延伸,基部病斑成梭形,边缘褐色,中部灰白色至草黄色,节间受害,茎壁失水变软,造成倒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