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养殖技术 > 家禽养殖 > 其他家禽 > 目前农村应如何解决冬季育雏舍通风与保温的矛盾? 其他家禽

目前农村应如何解决冬季育雏舍通风与保温的矛盾?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1、温度

  雏鸡体温调节功能不全,再加上雏鸡全身覆盖绒羽稀短,不能形成完整隔热层阻止热量散发。因此,必须人为提供适宜温度,来保证雏鸡健康成长。要想获得适宜环境温度,必须加强以下关键点:(1)定温 育雏定温原则是:初期要高,后期要低;小群要高,大群要低;弱雏要高,强雏要低;夜间要高,白天要低。这是因为依据雏鸡体感温度,当鸡只正常活动时,机体散热,体感温度会降低,当熄灯后鸡只处于休息状态,散热量减少,体感温度应升高,一般幅度在0.1-0.2℃之间,不会出现忽高忽低现象。同时,定温要湿度相结合,在夏季育雏时,雏鸡舍湿度较大,定温要适当低一些,而春秋冬季属于干燥季节,实践中舍内湿度不容易保持,为了使鸡群体感温度一致,所以温度要适当高一点。避免出现高温高湿、低温低湿现象。 密闭式鸡舍,雏鸡到达前舍内温度一般维持在32-33℃,进鸡第一天温度选择应根据育雏方式来调整;温度一旦确定就要保持稳定,每次变化控制在0.5-0.8℃。  (2)降温进雏后1-3天温度应保持在35-37℃,4-7天保持在34-36℃,以后每周降1-2℃。如果使用温控风机,每天降0.3-0.5℃,但在饮水免疫和分群等鸡群应激反应较大情况下,降温幅度应酌情适当减小或不降,以达到减小免疫应激。 此外,育雏温度是否合适,温度计上显示温度只是一个参考值,最主要是要学会看鸡施温。当鸡群表现扎堆,精神不振,不时发出尖锐短促叫声,饮水采食活动减少,向热源靠近,说明温度低,要适当加温;当鸡群匍匐笼底,亮翅展开,伸颈,张口喘气,饮水增加,食欲减退,说明温度过高,要适当降温;当鸡群表现活泼好动,精神旺盛,叫声轻快,饮水适度,均匀分布于笼底,头颈伸直熟睡,无奇异状或不安叫声,说明温度正常。

    合理通风换气

  在育雏前五周采用负压式机械通风密闭式鸡舍冬季通风量为0.03-0.21立方米/分钟·只,以人进入鸡舍无闷气感觉、不刺激鼻眼为宜。正常情况下舍内有害气体浓度为:二氧化碳在0.2%-0.5%之间;氨气小于10微升/升;硫化氢小于15微升/升。

  在生产实践中,雏鸡栋舍保温通风常常形成矛盾。冬季在育雏前五周应以保温为主,通风为辅。特别在使用自动温度控制系统时候,当温度达到后,排风系统会自动启动排风,所以应将工作重点放在进风口开启角度方面:鸡舍进风口开启角度是随着日龄增加、通风量增大而逐步加大,最后全部开启。

  对于冬季手动通风鸡舍,可在通风之前先提高舍温,一般将温度升高1-2℃后进行通风通风时间最好选择在晴天中午前后,通风要缓慢进行,门窗开启要合理,避免过堂风、贼风出现。

  开放式鸡舍基本上是依靠门窗进行自然通风,冬季要防止因保温而忽略通风,经常进行通风,及时清除鸡粪,加强鸡舍卫生管理,注意舍内空气中有害气体含量不能超过标准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