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一喷三防”用哪些农资
冬小麦主产区“一喷三防”,是在小麦生长期使用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肥、微肥等混配剂喷雾,达到防病虫害、防干热风、防倒伏,增粒增重,确保小麦增产的一项关键技术措施。 一是防病虫害:小麦生长中后期病虫害比较集中,因此通过开展“一喷三防”进行防治。主要包括: (1)抽穗扬花前及时喷药防治吸浆虫、预防赤霉病。抽穗扬花前是小麦吸浆虫成虫羽化产卵高峰,也是感染赤霉病的关键时期,一般情况下亩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加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喷雾,可起到治虫防病的双重效果。注意避免扬花期喷药。 (2)灌浆期混合施药,防治麦蚜、预防病害、促进灌浆。灌浆期是提高小麦产量的关键期,同时也是麦蚜、白粉病、叶锈病等病虫害发生盛期,一般当百穗有蚜虫800头时应及时喷药防治,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1.8%啶虫脒乳油2000~3000倍液加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或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加0.2%磷酸二氢钾混合喷雾,间隔7~10天再喷一次。 二是防治干热风:热风亦称“干旱风”、“热干风”,习称“火南风”或“火风”。它是一种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的农业灾害性天气农业气象灾害之一。是出现在温暖季节导致小麦乳熟期受害秕粒的一种干而热的风。干热风时,温度显著升高,湿度显著下降,并伴有一定风力,蒸腾加剧,根系吸水不及,往往导致小麦灌浆不足,秕粒严重甚至枯萎死亡。我国的华北、西北和黄淮地区春末夏初期间都有出现。一般分为高温低湿和雨后热枯两种类型,均以高温危害为主。通过喷药中加0.2%磷酸二氢钾,可使小麦抵抗干热风的危害,防止早衰,提高粒重。 三是防倒伏。种庄稼辛苦百日,一朝收获。大家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快到收获的时候,出现大面积倒伏,丰收的粮食白白落到地里,造成损失,因此,一喷三防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防倒伏。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就是磷酸二氢钾,因为钾离子能够增加秸秆硬度,而且促使籽粒饱满。
一、重点防治小麦赤霉病?如何防治?
小麦赤霉病别名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小麦赤霉病在全世界普遍发生,主要分布于潮湿和半潮湿区域,尤其气候湿润多雨的温带地区受害严重,从小麦返青期至今,蒙城今年雨水偏多,田间湿度较大,有利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小麦扬花时,初在小穗和颖片上产生水浸状浅褐色斑,渐扩大至整个小穗,小穗发病后扩展至穗轴,病部枯褐,使被害部以上小穗,形成枯白穗。
为啥防治:平均100粒小麦中有4粒带赤霉病的麦粒被人或畜食用就会出现中毒现象。其次发生小麦赤霉病的田块严重减产。
防治重点:小麦抽齐穗至小麦扬花期。(根据品种不同,今年蒙城小麦齐穗应在4月20号左右。)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关键:一是掌握好防治时期,若抽穗期遇到连阴雨,有流行可能时,喷药时间宁早勿晚,在10%小麦抽穗至扬花初期第一次喷药,间隔5—7天,第二次用药。二是选用优质药剂防治。每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加水50千克喷雾 。三是掌握好用药方法,喷药时要重点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如遇喷药后下雨,则需雨后补喷一次。
二、如何防治小麦虫害(穗蚜)?
小麦蚜虫是小麦生产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小麦抽穗后,多集中在茎、叶和穗部刺吸为害,并排泄蜜露,影响小麦的呼吸和光合作用,造成灌浆不足,籽粒干瘪,千粒重下降,引起小麦严重减产。由于4月中下旬气温偏高,对蚜虫生长繁殖十分有利,蚜量上升较快
防治方法: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每亩5-10克对水25公斤喷雾。
三、如何防治小麦后期“早衰”?
结合病虫害进行防治:一是在小麦抽穗期和灌浆期叶面喷施微肥(叶面肥)或生长调节剂,可以延长功能叶的寿命,提高光合能力,增加粒重,从而提高产量。二是喷施磷酸二氢钾预防“干热风”防止小麦早熟减产
上一篇: 小麦冬前化学除草有什么优点?
下一篇: 生姜茎基腐病有哪些危害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