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经济作物 > 棉花 > 棉花苗期管理措施? 棉花

棉花苗期管理措施?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棉花苗期管理主要措施

  苗期是以生长根、茎、叶营养器官为主的时期,田间管理的中心任务是保全苗、促壮苗,具体管理措施如下:

  1、查苗补苗。全苗是丰产的基础,是充分利用有效生育期,增加亩铃数的关键。对于缺苗棉田要带土移栽,确保全苗。对连续缺苗不超过3棵的,可保留双株,或利用叶枝(疯杈)弥补缺苗,不必再补苗。

  2 、及时疏苗,培育壮苗。对于播种量大、出苗好、棉苗稠密的棉田,当普遍长出1片真叶后,及时疏去小苗、弱苗,做到棉苗叶不搭叶,防止出现高脚苗;棉苗3 -4 片真叶时进行定苗。定苗时宜掌握去小留大、去弱留强、去病留健的原则,留足株数、合理密度,因品种、地力不同而灵活掌握,一般棉田每亩留苗密度3500—4000株。杂交棉田每亩留苗密度 2000株左右。

  3、中耕松土,增温促苗。中耕可散墒提温,抑制苗病发生,同时增加土壤空隙、提高地温、促苗早发,特别是雨后要及时中耕松土,破除板结,中耕深度以5—10cm为宜,土壤湿度小宜浅、土壤湿度大宜深,并随着棉苗生长逐渐加深,苗期一般中耕3—5次。

  4、巧施苗肥、促苗整齐。凡因出苗不齐补种、移栽棉田,幼苗生长不一致,易造成大苗欺小苗,难以均衡增产。定苗后对弱小苗可浇灌2%的尿素水,促使小苗赶大苗。对于三类棉田或底肥不足的棉田,一般亩施5公斤尿素,促苗升级。

  5、综合防治病虫害。对已出现病害的棉田,要加强中耕锄划提高地温减轻为害,同时晴天进行扒土晒根防苗病, 药物防治可用0.5%氨基寡糖素水剂或 50%多菌灵或50%甲基托布津500—800倍液,加碧护溶液混合喷雾,可提高防治效果。棉田虫害已有不同程度发生,主要是苗蚜,一旦达到指标,应及时防治。

1.及早定苗。点播田在棉花出苗后及时间苗,每穴选留2~3株,然后定苗;条播田在棉苗出现1片真叶前,按预定株距均匀留苗,一次定苗;盐碱、涝洼地棉田,在棉苗出现两片真叶前定完苗。对缺苗棉田,要及时补栽在棉苗出现真叶前采用芽苗移栽,出现真樱后带土移栽。移栽时尽量少浇水,以缩短缓苗时间o

  2.及时松土。棉苗出土后要及时松土,把靠近棉苗四周3~4厘米的土壤通过中耕松动起来,松土深度略深于播种深度。中耕后遇雨及早活垡,使表土细碎。直播棉田,实行行株间除草、活垡。盐碱地棉田要勤中耕;特别是雨后要及时中耕,防止返盐死苗。

  3.防治虫害。苗期为害棉花的主要是蚜虫,防治时要注意采取综合措施,充分利用瓢虫等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尽量不喷药或少喷药。当瓢蚜比大于1:100时,以生防为主,一般不用喷药防治。3片真叶后卷叶株率达到5%~10%、3叶期前每株I~2滴,3叶期后每株2~3滴。另外,当每平方米有地老虎0.5头以上或发现蓟马为害较重时,要立即喷药、撒毒土或毒饵防治。

一、抓全苗

  缺苗的地方应尽早采取措施:将同时播种的预备苗尽早移入缺苗处,移苗越早缓苗期越短,恢复正常生长越快,越能缩小与其它苗的差别。没有预备苗时,应尽可能移行间的多余苗,时间越早越好。如果没种预备苗,行间又无多余苗而且缺苗较多时,应尽早补种。对缺苗处的移苗或补种要适当稀疏,做到缺2补1,缺3补2,缺4补3。

  二、中耕松土

  对露地行早中耕松土能尽早消除播种时机械行走和人员踩踏形成的板结,能降低土壤湿度减轻苗期病害,能提高地温促进棉苗早发育。在每次降雨过后要适时中耕松土,使土壤疏松层保持疏松,土壤温度、空气、水分、养分得到较好调节,促进根系生长快、扎的深、分布广,成为发达的根系,增强吸收水分、养分和抵抗外界不良条件的能力,实现壮苗早发。露地行中耕深度以8~10cm为宜,中耕次数不宜过勤,经常保持地面无杂草、不板结、表土较为疏松即可。

  三、早防病

  棉花在现蕾之前所发生的病害统称为苗期病害,这个时期营养面积较小,根系尚不发达,在遇到低温阴雨天气时,病菌极易感染,轻者棉苗生长弱小,重者造成大面积死苗。从历年发病情况看,立枯病、炭疽病、红腐等最为突出,这些病种发病早、传播快、危害重,必须高度预防。在防苗病方面要突出一个“早”字和一个“防”字。所谓早,就是在未发病之前实行喷药。“防”字当头,就是体现出防病不见病,要有防的意识才能在“早”字上体现出主动性。如果等到见病后治病,会加大防治成本、费工多、弱苗多、易早衰、影响最终产量。三片真叶之前喷药不少于两次,第一次是在齐苗时,喷洒80%乙蒜素,兑成2000倍溶液喷雾,第二次是在1~2片真叶期间,用70%恶霉灵3500倍液喷雾。气温变化较大时,应喷洒营养壮苗的药剂,如天丰素、硕丰481、丰收素、天达2116壮苗灵、福施壮等。

  四、早治虫

  棉花苗期虫害较为严重,不同的危害时间和危害方式,给棉苗生长带来较大影响,也对田间防治带来一定难度。害虫的发生有的传播病毒、有的影响棉长推迟发育,还有的失去生长点变成公棉花、或是断茎造成无头棵。例如,小蓟马在棉田发生较早,该虫活动敏捷,怕光,不易被人发现,主要危害棉苗生长点,它危害棉苗生长点后,棉苗只留下两片肥大的子叶不能再生长。棉蚜虫在棉田发生也较早,它繁殖快、食量大、危害重,经蚜虫危害的棉苗,轻则叶片皱缩影响棉苗生长推迟发育,重则叶片脱落死苗。盲蝽蟓也是以危害棉花生长点等幼嫩部分为主的害虫,危害后的棉花有的变成多头棉无序生长,有的叶片呈网状影响光合作用。地老虎更是一种破坏性大的地下害虫,习惯昼伏夜出,白天不易被人发现,尤其是二龄以后的大龄幼虫,夜间活动猖獗,专门咬断茎秆,一夜可破坏2~4棵棉苗,地老虎破坏后的棉田往往补救难度大。无论哪类害虫都要高度重视防治,防治棉蚜虫、小蓟马、盲蝽蟓、红蜘蛛可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10%吡虫啉2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防治地老虎低龄幼虫时,可用20%速灭杀丁1500~2000倍液或50%辛硫磷1500倍液喷雾。如果防治地老虎大龄幼虫,可用毒饵杀虫法:炒香的麦麸或棉仁饼5公斤,用50%辛硫磷50毫升加入1公斤水,喷拌均匀,傍晚撒入行间。

  五、消灭大小苗

  俗话说大苗欺小苗,小苗不结桃,意思是说大苗形体大,有较强的争光、争营养优势,而弱苗处于劣势条件下越是被动,两者差距越是拉大,形成这样的群体结构不会获得理想产量。因此,棉田管理上要早动手对小苗施用偏心肥,用0.5%~1.0%尿素水溶液灌根(苗较小时用低浓度),方法是将溶液装入喷雾器内,卸下喷头顺棵流渗,每棵流渗溶液150~200毫升即可。清河

苗期是以生长根、茎、叶营养器官为主的时期,田间管理的中心任务是保全苗、促壮苗,具体管理措施如下:

  1、查苗补苗。全苗是丰产的基础,是充分利用有效生育期,增加亩铃数的关键。对于缺苗棉田要带土移栽,确保全苗。对连续缺苗不超过3棵的,可保留双株,或利用叶枝(疯杈)弥补缺苗,不必再补苗。

  2 、及时疏苗,培育壮苗。对于播种量大、出苗好、棉苗稠密的棉田,当普遍长出1片真叶后,及时疏去小苗、弱苗,做到棉苗叶不搭叶,防止出现高脚苗;棉苗3 -4 片真叶时进行定苗。定苗时宜掌握去小留大、去弱留强、去病留健的原则,留足株数、合理密度,因品种、地力不同而灵活掌握,一般棉田每亩留苗密度3500—4000株。杂交棉田每亩留苗密度 2000株左右。

  3、中耕松土,增温促苗。中耕可散墒提温,抑制苗病发生,同时增加土壤空隙、提高地温、促苗早发,特别是雨后要及时中耕松土,破除板结,中耕深度以5—10cm为宜,土壤湿度小宜浅、土壤湿度大宜深,并随着棉苗生长逐渐加深,苗期一般中耕3—5次。

  4、巧施苗肥、促苗整齐。凡因出苗不齐补种、移栽棉田,幼苗生长不一致,易造成大苗欺小苗,难以均衡增产。定苗后对弱小苗可浇灌2%的尿素水,促使小苗赶大苗。对于三类棉田或底肥不足的棉田,一般亩施5公斤尿素,促苗升级。

  5、综合防治病虫害。对已出现病害的棉田,要加强中耕锄划提高地温减轻为害,同时晴天进行扒土晒根防苗病, 药物防治可用0.5%氨基寡糖素水剂或 50%多菌灵或50%甲基托布津500—800倍液,加碧护溶液混合喷雾,可提高防治效果。棉田虫害已有不同程度发生,主要是苗蚜,一旦达到指标,应及时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