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蓝黑根病属于真菌性病害,是甘蓝苗期的主要病害。
症状:该病主要侵染幼苗的根部,使苗根部变黑、变细,潮湿时可见上面有白色或褐色丝状物。植株受到侵染后,秧苗的地上部分萎蔫干枯,继而整株死亡。定值后一般停止发展,但不排除个别地块继续死苗,或出现植株猝倒或叶球腐烂。
习性:该病菌为土壤习居菌,病菌主要以菌丝和菌核在土壤或病残体内越冬。它的寄主范围较广,一些栽培或野生染病植物,都可作为甘蓝的中专寄主。土壤中的菌丝可以通过耕作活动、水流及地下害虫进行传染,即植物的根、茎、叶接触病土时感染。菌丝的生长温度范围为6- -40℃ ,25- -30℃ 时生长最快。土壤的最大含水量在20--60%时,菌丝的腐生能力最强,超过70%时,腐生能力显著下降,高于90%时腐生能力几近消失。但菌核的萌发条件需要高湿,一般相对湿度达到98%时才能萌发。故过高或过低的土温,粘潮的土壤,均有力于病害的发生。
防治方法:
1、种子处理。播种前用种子重量0.4%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65%的代森锌可湿性粉剂拌种,可防治出苗前受土壤菌源的侵染。
2、苗床处理。尽量使用无病土作苗床,使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若用旧土,要用40%五氯硝基苯粉剂与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等量混合,每平方米苗床取 10克 混合剂加4公斤细土拌匀,用1/3垫底,2/3覆盖在种子之上。
3、药剂防治。苗床发病后,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的井冈霉素水剂1000倍液或60%的多福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施。
上一篇: 金针菇保鲜实用技术要点是什么?
下一篇: 为什么虾常常浮游于水面又蜕不了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