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玉米 > 玉米螟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玉米

玉米螟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通常以老熟幼虫在玉米茎秆、穗轴内或植物秸秆中越冬,次年5-6月化蛹羽化。成虫夜间活动,飞翔力强,有趋光性,喜欢在生长较茂盛的玉米叶背面中脉两侧产卵。平均每头雌虫产卵400头左右,每卵块20-50不等。幼虫孵出后,先聚集在一起,然后在植株幼嫩部分爬行,开始危害。初孵幼虫,能吐丝下垂,借风力飘迁邻株,形成转株危害。幼虫在幼嫩的植株上迁移频繁。打苞以后,大部分群集到穗内危害。幼虫多为五龄,三龄前主要集中在幼嫩心叶、雄穗、苞叶和花丝上活动取食,被害心叶展开后,即呈现许多横排小孔。四龄以后,大部分钻入茎秆。
  防治玉米螟可采用以下技术:  

1、灭越冬幼虫: 在玉米螟冬后幼虫化蛹前期,处理秸秆(烧柴)、机械灭茬、白僵菌封垛等方法来压低虫源,减少化蛹羽化的数量。白僵菌封垛的方法是: 越冬幼虫化蛹前(5月上中旬),把剩余的秸秆垛按每立方米100克白僵菌粉,每立方米垛面喷一个点,喷到垛面飞出白烟(菌粉)即可。一般垛内杀虫效果可达80%左右。
   2、灭成虫: 因为玉米螟成虫在夜间活动,有很强的趋光性,所以设频振式杀虫灯、黑光灯、高压汞灯等诱杀玉米螟成虫,一般在5月下旬开始诱杀7月末结束,晚上太阳落下开灯,早晨太阳出来闭灯。不但诱杀玉米螟成虫,还能诱杀所有具有趋光性害虫。
   3、灭虫卵: 利用赤眼蜂卵寄生在玉米螟的卵内吸收其营养,致使玉米螟卵破坏死亡而孵化出赤眼蜂,以消灭玉米螟虫卵来达到防治玉米螟的目的。 方法是; 在玉米螟化蛹率达20%后推10天,就是第一次放蜂的最佳时期;约6月末到7月初,隔5天为第二次放蜂期,两次每亩放1.5万头,放2万头效果更好。
  4、灭田间幼虫:在玉米喇叭口期,组织农民统一采用实施。
  (1)用3%辛硫磷颗粒剂每亩2公斤,加细土或细河沙5倍混匀,于玉米喇叭口期撒施于玉米心叶中;
  (2)用0.5公斤毒死蜱药液兑25公斤细沙拌成颗粒,亩用量1公斤灌心叶。
  (3)用50%辛硫磷乳油1公斤,拌50一75公斤过筛的细砂制成颗粒剂,投撒玉米心叶内杀死幼虫,1公顷1.5一2公斤辛硫磷即可。
  (4)选用20%氰戊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48%毒死蜱1000倍液喷雾。
  (5)穗期是玉米产量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是治虫保产的关键,结合田间调查,当虫穗率达到10%,每百株有幼虫50只时,在抽丝盛期防1次,若虫穗率达到30%时,过6—8天再防治1次。由于害虫多在雌穗上及雄穗上下的茎节上危害,故以局部施药为宜。常用方法有:
  1、插药棍。将麦秆剪成3—4厘米长,放在50%敌敌畏50—100倍液中充分浸泡,然后在每个雌穗顶端插1个药棍即可;
  2、药液滴穗。可用50%敌敌畏8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1000倍液滴注雌穗顶端,每穗滴2ml;
  3、一顶四腋撒颗粒剂。一顶为雌穗顶端,四腋为穗上2个叶腋,穗下1个叶腋和雌穗着生叶腋。

  发生规律:玉米螟在我省一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寄主被害部位及根茬内越冬。越冬幼虫5月中下旬进入化蛹盛期,5月下至6月上旬越冬代成虫盛发,在玉米或高粱上产卵。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成虫将卵产在玉米叶背中脉附近,每块卵20~60余粒,每雌可产卵400~500粒,卵期3~5天,幼虫5龄,历期17~24天。初孵幼虫有吐丝下垂习性,并随风或爬行扩散,钻入心叶内啃食叶肉,只留表皮。1~3龄幼虫群集在心叶喇叭口及雄穗中危害。幼虫发育到4~5龄,开始向下转移,蛀入雌穗影响雌穗发育和籽粒灌浆。幼虫老熟后,即在玉米茎秆、苞叶、雌穗和叶鞘内化蛹,蛹期6~10天。玉米螟的发生和危害程度,除与越冬基数直接有关外,还与气象条件、天敌数量、种植制度、品种等关系密切。玉米螟发生的适宜温度为16~30℃,相对湿度在80%以上。长期干旱,会使螟蛾卵量减少。大风大雨能使卵及初孵幼虫大量死亡,减轻其为害。玉米螟的天敌种类也较多,在适宜条件下赤眼蜂的卵寄生率可达80%以上。一般不同的玉米品种,其发生数量也有明显差异。

  防治措施:

  一是秸秆处理。

  处理秸秆及玉米根茬以减少虫源基数,玉米秸秆作烧柴使用应在5月上旬进行药剂封垛。因地制宜利用烧、沤、轧、封、铲等办法,把越冬幼虫数量压低到最低程度。

  二是白僵菌防治玉米螟。

  (1)白僵菌封垛技术

  玉米螟化蛹前15天或提前。我省一般在4月下旬。按每平方米一点,每垛12.5公斤进行喷雾,喷雾深度以0.3米为宜(具体可按产品说明)。注意:封垛时秸秆垛必须喷透,不漏垛。蚕区切勿使用。

  (2)投撒白僵菌颗粒剂

  每克含100亿孢子白僵菌粉0.5千克,加5~10千克载体(沙质土、炉灰渣、砂子),混合拌均搓匀,配制成每克含孢子5~10亿的白僵菌颗粒剂。配制好的颗粒剂在心叶末期投撒于玉米植株的心叶内,每株约投撒1~2克,亩用量6.5~7.5千克。

  三是杀虫灯物理诱杀。

  利用玉米螟成虫的趋光性,使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玉米螟成虫。根据所用的频振灯数量和用电量,在使用前由厂家协助安装。可将灯固定在2米长的木棒上,灯底座距地面高度1.5米为宜;杀虫灯应设在村落中或玉米田周边的麦田、杂草田等地,根据防治面积和每盏灯的控制面积设置安灯间距;根据越冬代玉米螟成虫羽化的始末期安排开灯时间,从玉米螟羽化的初期开始,到羽化末期结束(5月上旬开始至9月份)。一般在晚上7:30开灯,第二天凌晨3:00关灯;设专人管理,每天按时开关电源,每3-5天用刷子刷掉灯网上的死虫,将接虫袋里的虫子倒出,保证杀虫灯的正常使用。注意:阴天或雨天不要开灯,以防止人、畜触电。

  四是性诱剂诱杀。

  选择玉米螟专用诱芯和诱捕器,选择玉米螟成虫活动场所(如玉米田周边的麦田、豆田、水田及杂草地等玉米螟栖息地)放置诱捕器。安装诱捕器时,先取一根长150厘米左右的木棍或竹竿,将诱捕器固定在木棍的一端,另一端插入地下,诱捕器诱虫口距地面1.5米;诱捕器要均匀放置在玉米田周边的麦田、杂草地内,每1300米2地放置1个诱捕器。在越冬代玉米螟成虫羽化的始末期安装。我省一般在6月上中旬。要专人进行管理,一般每隔3-5天要捞出死虫,在整个诱捕期内要保持诱捕器中的水量;要留有备用诱芯,以便丢失时能及时补充。备用诱芯要用塑料袋装好放在冰箱冷藏间或阴凉干燥处保存,防止受潮。

  五是赤眼蜂防治玉米螟。

  在玉米螟产卵初期至卵盛期,或在越冬代玉米螟化蛹率达20%时,后推10天为第一次放蜂时期。我省6月中下旬,间隔5~7天放第二次,共放2次。每亩2万头,每次1万头。每亩设置2个释放点,在放蜂点选择1棵玉米植株,将放蜂器具别或挂在中部叶片背面的叶脉上。注意事项:蜂送到后要及时释放到田间,遇小雨时可以释放,遇大雨时应将蜂存放在冷凉的地方,切勿与农药放在一起。

  六是飞机防治。

  我省一般在6月中下旬,飞机喷洒苏云金杆菌(Bt)油悬浮剂,每亩用8000国际单位/微升Bt油悬浮剂133~167mL,超低量喷雾。

一、主要症状

玉米心叶期钻食心叶,当心叶展开时形成排孔。抽穗后蛀入茎秆或穗茎内,在穗期还可咬食玉米花丝、嫩粒或蛀入穗轴中。被害的茎秆组织遭受破坏,影响养分的输送,使玉米穗部发育不全而减产,茎秆被蛀后易被风折断损失更大。

二、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 玉米螟以老熟幼虫在玉米秸秆或玉米根茬里越冬,在冬春季成虫羽化前采用铡、轧、沤、泥封等方法处理玉米秸和穗轴,消灭越冬虫源。

2.化学防治 在玉米心叶期,当花叶率达10%以上时,在抽雄前心叶末期(大喇叭口期)以颗粒剂防治效果最佳。可用0.3%辛硫磷颗粒剂或1%1605颗粒剂,2.5%西维因和3%呋喃丹颗粒剂灌到玉米大喇叭口内,也可用50%乙基1605乳剂1千克用10千克水稀释拌入50千克过筛的细炉渣颗粒上,撒入大喇叭口内,每株适量。如心叶期中期花叶率已达30%以上时,应先防治一次,到心叶末期再治一次。穗期发生时,可用50%敌敌畏乳油800倍~1000倍液滴灌雌穗花丝心。

3.生物防治 用含菌量为100亿/克的Bt乳剂或Bt-781等苏云金杆菌细菌农药,每亩用10倍的颗粒剂在心叶末期撒施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