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经济作物 > 花生 > 花生根腐病的发生症状及防治方法? 花生

花生根腐病的发生症状及防治方法?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1、症状 花生根腐病在花生各生育期皆可发生。花生播后出苗前染病,可引起烂种、烂芽。苗期受害引致根腐、苗枯;成株期受害引致根腐、茎基腐和荚腐,病株地上部表现矮小、生长不良、叶片变黄,终致全株枯萎。由于本病发病部位主要在根部及维管束,使病株根变褐腐烂,维管束变褐,主根皱缩干腐,形似老鼠尾状,患部表面有黄白色至淡红色霉层(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2、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并成为病害主要初侵染源,带菌的种仁、荚果及混有病残体的土杂肥也可成为病害的初侵染源。病菌主要借流水、施肥或农事操作而传播。初侵接种体主要是厚垣孢子,再侵接种体为大、小分生孢子,能从寄主伤口或表皮直接侵入,在维管束内繁殖蔓延。通常植地连作、地势低洼、土层浅薄、持续低温阴雨或大雨骤晴、或少雨干旱的不良天气发病较重。

3、防治方法 应采取耕作栽培防病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①把好种子关:做好种子的收、选、晒、藏等项工作;播前翻晒种子,剔除变色、霉烂、破损的种子,并用种子重量0.3%的40%三唑酮、多菌灵可湿粉拌种,密封24小时后播种。 ②合理轮作:因地制宜确定轮作方式、作物搭配和轮作年限。 ③抓好以肥水为中心的栽培管理:整治排灌系统,提高植地防涝抗旱能力,雨后及时清沟排渍降湿;增肥改土,精细整地,提高播种质量;视天气条件适期播种;注意施用净肥,抓好田间卫生。 ④及时施药预防控病:齐苗后加强检查,发现病株随即采用喷雾或淋灌办法施药封锁中心病株。可选用96%天达恶霉灵3000倍液,或40%三唑酮、多菌灵可湿粉1000倍液。与“天达2116”混配隔7-15天1次,连喷2次,交替施用,喷足淋透

近年,花生根腐病在我市逐年发生,各生育期均可发病,开花结荚盛期发病重,发病率为10%左右,严重时可达20%~30%。
  
  一、发病症状
  
  苗期:花生出苗前,为害刚萌发种子,造成烂种。幼苗发病,病菌侵染花生幼苗地下部,主根变褐色,植株矮小枯萎。成株期:通常表现慢性症状,主根根颈上出现凹陷长条形褐色病斑,根端呈湿腐状,病株地上部表现矮小、生长不良、叶片变黄,开花结果少,且多为秕果,终致全株枯萎。由于本病发病部位主要在根部及维管束,使病株根变褐腐烂,维管束变褐,主根皱缩干腐,形似老鼠尾状,患部表面有黄白色至淡红色霉层。
  
  二、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习居土壤中,在土中能存活数年,属维管束寄生菌,可堵塞导管和分泌毒素而使植株枯萎,病菌主要借泥土、流水或施肥、松根培土等农事操作而传播。苗期多阴雨、湿度大发病重。连作田、土层浅、沙质地易发病。过度密植,枝叶过于茂盛或杂草丛生,通风透气不良,抗病力下降,大雨过后,利于花生根腐病的发生。
  
  三、防治方法
  
  采取耕作栽培防病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1.把好种子关。做好种子的收、选、晒、藏等项工作;播前翻晒种子,剔除变色、霉烂、破损的种子,并用种子重量0.3%的40%多菌灵可湿粉拌种。
  
  2.合理轮作。轻病田隔年轮作,重病田轮作3~5年。可与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轮作,并避免与大豆、红薯套种、间种。
  
  3.适时排、灌水。严禁在盛花期、雨前或久旱后猛灌水。午后不能小水浅灌,以免烫伤花生根部。大雨过后要及时做好田间排水工作。
  
  4.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施用的厩肥要充分腐熟。
  
  5.拔除病株。田间发现病株应立即拔除,集中烧毁,对发病株穴进行灌根消毒灭菌,防止病菌扩散蔓延。花生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植株和病残体。
  
  6.及时预防控病。齐苗后发现病株随即采用喷雾或淋灌办法施药封锁中心病株。用80%乙蒜素1000倍液配合叶面肥叶面喷洒控制病情的蔓延。也可选用70%甲基硫菌灵500~800倍液或85%三氯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1500倍液,隔7~10天喷1次,连喷灌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