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豆类作物 > 其他豆类 > 大豆病毒病有什么发病规律? 其他豆类

大豆病毒病有什么发病规律?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由霜霉菌侵染大豆地上部引起的真菌病害。以东北和华北发生较普遍,大豆生育期气候凉爽的地区发病较重。

春大豆发病后,先是上部叶片出现淡黄绿相间的斑驳,叶肉沿着叶脉呈泡状凸起,接着斑驳皱缩越来越重,叶片畸形,叶肉突起,叶缘下卷,植株生长明显矮化,结荚数减少,荚细小,豆荚呈扁平、弯曲等畸形症状。发病春大豆成熟后,豆粒明显减小,并可引起豆粒出现浅褐色斑纹。

大豆病毒病在流行规律上的显著特点,一是带毒种子长成的病苗为当年发病的侵染源(长江流域病毒也可以在蚕豆、豌豆、紫云英等作物上越冬),而种子带毒后脱毒困难,用药剂处理种子或用生长点培养法也都无效。二是病害依靠蚜虫在田间不断传播。而蚜虫传毒方式为非持久型,即获毒快、传毒快,但失毒也快。经测定,蚜虫在病株上刺吸30秒到1分钟就可带病毒,带毒蚜在健株上吸食1分钟就可以传毒,持续传毒只有75分钟。这就要求使用能够迅速击倒蚜虫的药剂来防治,否则即便能够控制蚜虫数量,但对防病来说并没有显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