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
生活习性辽宁特早熟棉区及西北内陆棉区年生3代,华北及黄河流域棉区4代,长江流域棉区4—5代,华南棉区6—8代,以滞育蛹在土中越冬。黄河流域越冬代成虫于4月下旬始见,第一代幼虫主要为害小麦、豌豆、亚麻、蔬菜,其中麦田占总量70-80%,第二代成虫始见于7月上中旬,7月中下旬盛发,主害棉花且虫量十分集中,约占总量95%。第三、四代除为害棉花外,还为害玉米、高粱、花生、豆类、番茄等,虫量较分散,棉田内占50-60%,三代成虫始见于8月上中旬,发生时间长,长江流域四代成虫始见于9月上中旬。棉花6月份进入现蕾盛期,一代棉铃虫的卵主要产在棉株嫩头、嫩叶正面,现蕾早长势好的棉田着卵多,卵量大,受害重。二代成虫于7月及8月上旬盛发,把卵产在棉株顶心、边心的嫩叶及嫩蕾苞叶上,蕾花多、生长旺盛棉田着卵多,三代成虫于8月中下旬盛发,卵多散产在嫩蕾、嫩铃苞叶上,三代发生期长,发生量大,后期旺长、迟发棉田受害重。成虫于夜间交配产卵,每雌平均产卵1000粒,卵发育历期15℃为6—14天;20℃,5—9天;25℃,4天;30℃,2天。初孵幼虫先食卵壳,第二天开始为害生长点和取食嫩叶,第四天转移到幼蕾上蛀孔,2龄后钻入嫩蕾中取食花蕊。3—4龄幼虫主要为害蕾和花,引起落蕾,5—6龄进入暴食期,多为害青铃、大蕾或花朵,为害青铃的从基部蛀食,蛀孔大,孔外虫粪粒大且多,幼虫有转铃为害习性,蛀害蕾铃时身体后半部留在外边,整个幼虫期可为害10余个蕾、花、铃。阴天老龄幼虫常盘踞在花内取食花器,三龄以上幼虫常互相残杀。幼虫大多数共6龄,个别5龄或7龄,幼虫在不同温度下发育历期:20℃为31天,25℃为22.7天,30℃为17.4天。老熟幼虫在3—9cm表土层筑土室化蛹,土室具有保护作用,羽化时成虫沿原道爬出土面后展翅,冬耕冬灌破坏土室,影响羽化率。 | |
蛹发育历期:20℃为28天,25℃18天,28℃13.6天,30℃9.6天。棉铃虫属喜温喜湿性害虫,成虫产卵适温在23℃以上,20℃以下很少产卵;幼虫发育以25—28℃和相对湿度75—90%最为适宜。在北方尤以湿度的影响较为显著,月降而量在100mm以上,相对湿度70%以上时为害严重。但雨水过多造成土壤板结,则 | |
不利于幼虫入土化蛹同时蛹的死亡率增加。此外,暴雨可冲掉棉铃虫卵,也有抑制作用。成虫需在蜜源植物上取食作补充营养。近年,棉铃虫对棉花为害日趋严重。主要原因:一是种植结构变化和棉田水肥条件不断改善,为各代棉铃虫提供了适生的环境和适宜的食物。二是春玉米面积减少,番茄种植增多,麦田水肥充足,改善了一代棉铃虫的生境,加快了发育速度,为第二代在棉田发生提供了大量虫源。三是麦套棉面积增加,对第四代棉铃虫发生十分有利,为下一年棉铃虫发生提供了较多的虫源。四是长期以来以化防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跟不上,造成抗药性迅速增加,且天敌遭到杀伤,减少了自然控制作用。此外,再遇有适合棉铃虫大发生的气象条件,均可造成棉铃虫猖獗为害。棉铃虫生育适温为25—28℃,相对湿度75—90%,为害棉花期间降雨次数多且雨量分布均匀易大发生。干旱地区灌水及时或水肥条件好、长势旺盛的棉田,前作是麦类或绿肥的棉田及玉米与棉花邻作棉田,对棉铃虫发生有利。天敌有赤眼蜂、绒茧蜂、茧蜂、姬蜂、寄蝇、蜘蛛、草蛉、瓢虫、螳螂、小花蝽等60多种。 |
上一篇: 油菜缺钾的主要症状?
下一篇: 芦笋茎枯病怎样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