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份,以杨扇舟蛾、杨小舟蛾为主的杨树食叶害虫进入全年的危害高峰期,高温高湿天气会对虫情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要做好积极的监测和防治。现将发生危害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一、杨树食叶害虫的分布及危害状
分布自黑龙江至福建(中北部)、江西、湖南、广东北部、云南(昆明)、宁夏、甘肃及沿海各省。
危害杨、柳。幼虫3龄前集中缀叶成苞,在内咀食叶肉,3龄后分散取食全叶,发生严重时可将叶片吃光。
二、杨树食叶害虫的识别特征
1、杨扇舟蛾的形态特征
杨扇舟蛾Clostera anachoreta(Fabricius),属鳞翅目舟蛾科。
成虫:雌虫体长15~20mm,翅展38~42mm,触角单栉齿状。雄虫体长13~17mm,翅展28~38mm;触角单栉齿状;淡灰褐色,头顶有一块近椭圆形黑斑,前翅灰白色,顶角有一暗褐色扇形大斑,外横线外方斑内有黄褐带锈红色斑1排,约3~5不等,内方有1个较大的黑斑,后翅灰褐色。翅上有灰白色横纹4条。
卵:半扁圆形,直径0.9mm。初产时为橙黄色,近孵时变为紫红色。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32~38mm,头部黑褐色,体上有淡褐或白色细毛,体背灰黄绿色,腹部第2、8节背面中各有1个枣红色大肉瘤,瘤基部边缘黑色,两侧各伴有1个白点;每节有环形排列的橙红色小肉瘤8个,瘤上生有长毛。全体被白色细毛。
蛹:体长13~18mm。褐色,臀棘端分叉。
茧:椭圆形,灰白色。
2、杨小舟蛾的形态特征
杨小舟蛾,又名杨褐天社蛾、小舟蛾,属鳞翅目舟蛾科。
成虫 体长11~14毫米,翅展24~26毫米,体色多为褐色,但变化较多,有淡褐色、黄褐色、红褐色、深褐色等。
卵 半球形,黄绿色,紧密排列于叶面呈块状,每块有卵300~400粒。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21~23毫米,体色为灰褐色或灰绿色,微带紫色光泽,体侧各具1条黄色纵带。1~2龄幼虫体色淡绿色,3~4龄幼虫黄绿色或紫褐色。
蛹 褐色,近纺锤形。
三、防治措施
1、人工摘除虫苞和卵块。在蛹没有羽化前,将树干基部周围地面的杂草和2厘米表土层彻底清除,结合积肥杀灭虫蛹,减少虫蛹基数,对压低后期危害起重要作用。
2、树干注药防治。幼虫孵化前至幼龄期,在树干基部打孔注药。打孔数依树干粗细而定,胸径20厘米以下的打2~3个孔,20~30厘米的打3~4个孔,30厘米以上的不少于4个孔。将40%氧化乐果乳油等药剂稀释3~5倍后注入孔内,每孔注入药液6~8毫升。
3、药剂喷雾。于低龄幼虫期喷20%除虫脲悬浮剂7000~10000倍液,掌握各代幼虫发生期喷洒90%晶体敌百虫,50%杀螟松乳油1000~1500倍液,40%氧化乐果乳油1500~2000倍液、10%氯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3000~4000倍液等。
4、保护利用天敌。
卵期可释放赤眼蜂;幼虫期喷布白僵菌、青虫菌或颗粒性病毒等生物药剂。
杨扇舟蛾卵期有舟蛾赤眼蜂Trichogramma closterae、黑卵蜂Telenomus sp.、毛虫(愉悦)追寄蝇Exorista amoena、小茧蜂Apantale sp.、大腿蜂Brchymeria cbscurata、颗粒体病毒G.V、灰椋鸟sturnus cinerceus等天敌。如毛虫追寄蝇是其优势种天敌,颗粒体病毒是控制其大发生的重要因素,释放赤眼蜂、黑卵蜂等天敌对舟蛾的发生都有一定抑制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注意各代卵和幼虫发生期合理用药,应用选择性农药,以发挥天敌联合控制舟蛾大发生造成的危害。
一、人工防治:根据初龄幼虫在叶片上吐丝结茧、群集习性,及时摘除虫苞,集中销毁。成虫羽化盛期应用杀虫灯(黑光灯)诱杀等措施,有利于降低下一代的虫口密度。 二、喷雾防治:对2~3龄幼虫,可以喷25%灭幼脲Ⅲ号1000~2000倍液、3%高渗苯氧威2000~3000倍液、阿维菌素60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2.5%敌杀死60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等进行防治。 三、打孔注药防治:利用打孔注药机在树胸径处不同方向打3-4个孔,注入疏导性强的40%氧化乐果乳油、50%甲胺磷乳油、40%久效磷乳油、25%杀虫双水剂。用药量为2-4ml/10cm胸径,原药或1倍稀释液。注药后注意封好注药口。
上一篇: 莲藕是中国十大名花吗?
下一篇: 舍饲羊的养殖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