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输水过程中的节水。渠道节水潜力很大,目前,跑、冒、渗、漏现象比较严重,各地渠系水的利用率很低,浪费很大,因此,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防止跑、冒、渗、漏,减少输水过程中水的损失,提高水的利用率。
二、田间灌溉中的节水。可以采取管道灌溉技术,减少田间灌水过程中水的损失,提高田间灌溉水的利用率。
三、用水过程中的节水。推行计划用水和科学用水,实行定额用水,加强田间用水的管理。
四、采取农业措施节水。大力推广旱耙、泡田、整地、插秧一茬水的节水灌溉方法,要实行一把锹管水制度,突出一个“早”字,即早育苗,早整地、早泡田、早插秧、早整地、整好地,对已翻地块,要早施、早耙、改度过去传统的泡垡灌水方法,有效利用仅有水源,扩大水田面积;对未秋翻地块,全面推行早旋、早整地、早泡田,当土块泡透后,充分利用田间回归水进行水耙地,及时插秧,能串灌的串灌,尽量不排水,节约用水。还要做到三个集中,即集中放水,集中泡田、集中插秧,千方百计缩短插秧期。
五、合理灌水节水。水田灌溉的原则是:以浅为主,干干湿湿间歇灌溉,以水保温,以水增温,以水促控,以气养根,以根保叶,活秆成熟。具体措施是:花达水插秧,做到寸水不漏泥;浅水促分蘖,昼停夜灌,提高水温;分蘖后期主要控制无效分蘖,在6月末,当水稻计划茎数达到80%时,进行排水晒田,时间5~7天,之后实行干干湿湿的间歇灌溉技术,以浅为主,7月中下旬出现低温在17℃以下时,深水护胎,这是防御障碍型低温冷害的有效措施,以后恢复浅水灌溉,出穗期浅水灌溉,齐穗后间歇灌溉,既保证水稻需要水,又保证土壤通气,前期多湿少干,后期多干少湿,以水调肥,以水调气,以气养根,以根保叶,停水时期应在出穗后35天以上,保证优质米的质量,同时还减少惊纹。
1 浅灌、勤灌技术
1.1 浅水栽秧
播秧时气温较低,秧苗耗水甚少,采用1-3cm的浅水层栽插,可以提高地温,具有成活快、分蘖早的作用。
1.2 浅水促蘖
水稻分蘖的早与迟、多与少都和水分状况有密切关系。保持3~5cm的浅水层对水稻分蘖最为有利。
1.3 晒田控苗
水稻分蘖高峰时进行排水晒田,可控制无效分蘖的发生,有利于改善稻棵间的光照和通风条件,使植株粗壮、无病,而且能促进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晒田必须适度,要根据土壤、气候、苗情条件灵活掌握。
1.4 深水保穗
水稻的拔节孕穗期是耗水强度最高、对缺水最为敏感的时期,这一时期必须保障充足供水,可将水层升至7~l2cm。
2 无水层灌溉技术
水稻无水层灌溉,就是在水稻秧苗返青后不再在田面上积水,而是根据水稻不同生长期的需要,使土壤保持70%~100%的含水量 。按常规一季水稻需灌12~20次,而采用这种灌溉技术,只需2~6次,灌溉水量节省一半多。而早、晚稻平均产量分别比对照增加15%~20%。
2.1 湿种旱育湿种
就是在插秧(或抛秧)、返青期间,田里 “半水半露”,保持土壤充分湿润,以利于秧苗的返青。旱育 ,就是在水稻返青以后田间“只湿不淹”,不再让田面保持水层 ,而是利用降雨或少量“沟灌”来补充水量。只在水稻对水分最敏感的关键时期(孕穗期、抽穗扬花期和分蘖期)保持土壤饱和含水量 ,而在其他生长期内,田间水分只占饱和水量的70%~90%,就能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这种方法比常规灌溉技术节水节电 1/2左右,适宜在基本能解决灌溉水源的灌区。
2.2 旱种旱育
这种方法又叫全程旱育,也就是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内不淹灌,完全利用雨水或少量的几次沟灌或喷灌补充水量 ,用地膜覆盖保持土壤水量。这种方法可节约灌溉水量2/3,还可以不用田埂 ,适宜在水源不足的灌区使用。
2.3 薄露灌溉方法
水稻薄露灌溉就是每次灌水水层在 20mm以下,只要达到土壤饱和即可;每次灌水(包括降雨)后都要自然落干露田;在返青期间如果遇低温或高温,用深水灌溉保温或降温,在防治病虫害和施肥需水时,要满足其要求。水稻薄露灌溉的方法:根据水稻的生育期,分为前期、中期、后期 3个时期。
3 水稻旱种水管节水栽培
水稻旱种水管是指水稻种子未经育苗、移栽,在旱作情况下播种,在一定时期内再建立水层管理的一种抗旱节水种稻形式。其原理是依据水稻生理需水规律,充分利用自然降水,采取切实可行的节水种植方式,免去育苗、泡田、插秧等作业和用水环节,旱整地、早直播、苗期早长,生育中后期进行科学合理灌溉,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水分利用率,达到高效节水增产。说明了水稻适时适量灌水,以自然降水为补充,节水灌溉潜力极大。技术要点:水稻早种水管的灌水时间不宜过早。应在稻苗4~5片叶期灌水。本着“头水轻,后水紧”的原则。开始缓灌浅灌“过趟”水,以适应水稻在旱作情况下的环境条件。复水应在浇头遍水4d后进行。
上一篇: 西瓜发生炭疽病有哪些特点?
下一篇: 请问石榴如何疏果定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