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其他 > 二十八星瓢虫喜欢什么样的气候条件和环境条件 其他

二十八星瓢虫喜欢什么样的气候条件和环境条件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以成虫群集在背风向阳的山洞、石缝、树洞、树皮缝、墙缝及篱笆下、土穴等缝隙中和山坡、丘陵坡地土内越冬。夏季高温时,成虫多藏在遮荫处停止取食,生育力下降,且幼虫死亡率很高。一般在6月下旬至 7月上旬、8月中旬分别是第一、二代幼虫的为害盛期,从9月中旬至10月上旬第二代成虫迁移越冬。东北地区越冬代成虫出蛰较晚,而进入越冬稍早。茄二十八星瓢虫在长江流域年发生3~5代,以成虫越冬。以散居为主,偶有群集现象。越冬代成虫产卵期长,故世代重叠。

潮湿 有绿色植被的环境

发生规律 :

在华北1年发生2代,江南地区4代,以成虫群集越冬。一般于5月开始活动,6月上中旬为产卵盛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第一代幼虫为害期,7月中下旬为化蛹盛期,7月底8月初为第一代成虫羽化盛期,8月中旬为第二代幼虫为害盛期,8月下旬开始化蛹,羽化的成虫自9月中旬开始寻求冬场所,10月上旬开始越冬。成虫以上午10时至下午4时最为活跃,午前多在叶背取食,下午4时后转向叶面取食。成虫、幼虫都有残食同种卵的习性。成虫假死性强,并可分泌黄色粘液。卵产于苗基部叶背,20~30粒靠近在一起。越冬代每头雌虫可产卵400粒左右,第一代每头雌虫可产卵240粒左右。第一代卵期约6天,第二代约5天。幼虫夜间孵化,共4龄,2龄后分散为害。第一代幼虫历期约23天,第二代约15天。幼虫老熟后多在植株基部茎上或叶背化蛹,第一代的蛹期约5天,第二代约7天。温度25~30℃、相对湿度75%~85%的条件下最适宜各虫态生长发育。

以成虫群集在背风向阳的山洞、石缝、树洞、树皮缝、墙缝及篱笆下、土穴等缝隙中和山坡、丘陵坡地土内越冬。第二年5月中、下旬出,先在附近杂草上栖息,再逐渐迁移到马铃薯、茄子上繁殖为害。成虫产卵期很长,卵多产在叶背,常20~30粒直立成块。第一代幼虫发生极不整齐。成、幼虫都有取食卵的习性,成虫有假死性,并可分泌黄色粘液。幼虫共4龄,老熟幼虫在叶背或茎上化蛹。夏季高温时,成虫多藏在遮荫处停止取食,生育力下降,且幼虫死亡率很高。一般在6月下旬至 7月上旬、8月中旬分别是第一、二代幼虫的为害盛期,从9月中旬至10月上旬第二代成虫迁移越冬。东北地区越冬代成虫出蛰较晚,而进入越冬稍早。茄二十八星瓢虫在长江流域年发生3~5代,以成虫越冬。以散居为主,偶有群集现象。越冬代成虫产卵期长,故世代重叠。成虫具假死性,有一定趋光性,畏强光。卵多产在叶背,也有少量产在茎、嫩梢上。幼虫的扩散能力较弱,同一卵块孵出的幼虫,一般在本株及周围相连的植株上为害。幼虫比成虫更畏强光,成、幼虫均有自相残杀及取食卵的习性,幼虫共4龄,多数老熟幼虫在植株中,下部及叶背上化蛹。该虫第二、三、四代为主害代,此期正值6、7、8月夏季茄科蔬菜的生长盛期;8月底至9月初,茄科作物陆续收获、翻耕、幼虫和蛹死亡率较高,幼、成虫向野生寄主及豆类、秋黄瓜上转移,10月上、中旬开始,成虫又飞向越冬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