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鱼八字经”-水、种、饵、混、密、轮、防、管中,“水”居于首位,足见“水” 在池塘养殖中的重要性。“水”不仅是鱼虾蟹等水产经 济动物生活的载体,而且水还承载着 池塘、与其接触的大气和土壤中包涵的各种因子所发生的一切物理、化学和生物变化及演替 过程。“养鱼先养水”已成为有经验渔民的共识。传统观点认为养殖水体要“肥”、“活”、“嫩”、 “爽”。水体的“肥”通常是指水体中的浮游生物量高; “活”的生物学含义是指池塘中物质、 能量循环快,食物链的各个环节运转正常,整个池塘处于良性循环中;“嫩”是指水中的优良优势藻处于较佳的生长状况,细胞尚未老化;“爽”则是指水质清爽, 水色不太浓浊。我国传统的“花白鲢”养殖产量与水体的肥度密切相关,有研究表明养殖鲢鳙鱼最适的食物密度在15~20mg/L (透明度相对于20~30cm),主养池塘水体的透明度一般要求在25~30cm; 而近年全价配合饲料的普遍使用,人们发现主养吃食性鱼的池塘,水体肥度应适当控制,透明度最好能在35cm 以上,这样可有效提高吃食鱼的产量,并减少病害的发生。目前湖北许多地区都在推广“清水养鱼”。然而沿海渔民发现在台风、暴雨来临时,将虾塘的透明度控制 在10~20 cm 反而更加安全。随着养殖模式和养殖品种的不断增加或改进,“肥”、“活”、 “嫩”、“爽”也有了新的内涵,不能一概而论,应视具体情况。按照大连水产学院何志辉教授的观点,养鱼最适水质的生物指标是:1.浮游生物量在 20~100 mg/L;2.隐藻等鞭毛藻类较多,蓝藻较少;3.藻类种群处于增长期,细胞未老化;4.浮游生物以外的其他悬浮物不多。
在生产实践中,人们不可能适时精确地了解水体中所发生极其复杂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变化。因此,有养殖经验的渔民,常常通过观察水体变化,同时结合水体关 键指标的检测, 来把控养殖水体的的大致特征。比如通常呈现红褐色、褐绿色、褐青色(墨绿色)、茶色、 绿色(淡绿色、翠绿色、黄绿色)的水较好,而呈兰色、浓绿色浊、灰色、黄绿、泥黄色、 发白、发黑、发臭的水则是劣水。水体的颜色与优势藻的种类、数量密切相关。如金藻、黄藻、硅藻和甲藻水华多呈褐色、褐绿或褐青色;绿藻和裸藻水华呈绿色, 而蓝藻水华则接近深绿或蓝绿。但是蓝藻、绿藻和裸藻水华并不仅仅呈现出绿色和蓝绿色,水体的颜色还受悬浮水中无机质、有机质的种类和数量的影响。
肥、活、嫩、爽是人们对池塘好水的高度概括,是指池水既不瘦,又不过肥,肥度适中;水体颜色不但每10-15天有变化,而且每天早晚颜色也有变化,水质呈黄绿色或呈茶褐色 ;水肥而不老,鱼类易消化的藻类为优势品种,看起来水质清爽,养鱼的人喜欢这样的水质。
水体的“肥”通常是指水体中的浮游生物量高;“活”的生物学含义是指池塘中物质、 能量循环快,食物链的各个环节运转正常,整个池塘处于良性循环中;“嫩”是指水中的优良优势藻处于较佳的生长状况,细胞尚未老化;“爽”则是指水质清爽,水色不太浓浊。
“肥”指浮游植物量为20-100mg/L;“活”指水中甲藻等鞭毛藻类较多,蓝藻较少;“嫩”藻类种群处于增长期,细胞未老化;“爽”浮游生物以外的其他悬浮物不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