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玉米 > 玉米主要病害的识别与诊断? 玉米

玉米主要病害的识别与诊断?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一)玉米大、小斑病

1、症状识别

玉米大斑病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植株下部叶片先发病,逐渐向上扩展。病斑长梭形,灰褐色或黄褐色,长5~10厘米,宽1厘米左右,有的病斑更大,或几个病斑连接成大型不规则形枯斑,严重时叶片枯焦。多雨潮湿天气,病斑上可密生灰黑色霉层。此外,还有一种发生在抗病品种上的病斑,沿叶脉扩展,表现为褐色坏死条纹,周围有黄色或淡褐色褪绿圈,不产生孢子或极少产生孢子。

玉米小斑病从苗期到成株期均可感病,发病初期叶面上产生淡褐色水渍状斑,斑点逐渐扩大成椭圆形,约1-3mm×2-10mm,中央黄褐色,边缘褐色至褐紫色。因不同品种抗病性的差异和发病条件不同,症状差别较大,主要有:一、病斑无明显边缘,有1-2个同心轮纹;二、病斑无明显边缘,不规则形,短圆形,长方形,两侧被叶脉阻止,大小约1-3mm×7-11mm,上生霉层;三、病斑明显褪绿或呈黄色晕环;四、病斑呈点状小斑,可布满全叶。叶鞘上病斑呈紫褐色,边缘不明显,病部产生灰黑色霉层

2、发生规律

玉米大斑病田间地表和玉米秸垛内残留的病叶组织中的菌丝体及附着的分生孢子均可越冬,成为第二年发病的初侵染来源。而埋在地下10厘米深的病叶上的菌丝体越冬后全部死亡。玉米生长季节,越冬菌源产生孢子,随雨水飞溅或气流传播到玉米叶片上,适宜温、湿度条件下萌发入侵。感病品种上,病菌侵入后迅速扩展,约经14天左右,即可引起局部萎蔫,组织坏死,进而形成枯死病斑。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病斑上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造成病害流行。华北地区田间始见病斑时间,春玉米6月上旬,夏玉米7月中旬。由于气候条件与玉米感病阶段吐丝灌浆期相吻合,夏玉米病情发展快,受害重。发病条件:(1)品种抗病性是影响大斑病流行的重要因素,70年代由于感病玉米杂交种大面积种植,在一些地区造成大斑病流行,损失严重。(2)玉米连茬地及离村庄近的地块,由于越冬菌源量多,初侵染发生的早而多,再侵染频繁,易造成流行。(3)气候条件也是病害发生轻重的重要因素,气温20~25℃,相对湿度90%以上,对孢子形成、萌发、侵染有利,所以中温、高湿的气候条件利于大斑病流行。

玉米小斑病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玉米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发病的初侵染源。春季发病的新病株上产生的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进行重复侵染。种子亦可带菌。温度28-32℃的多湿条件下发病迅速。

(二)玉米弯孢菌叶斑病

1、症状识别

叶部病斑初为水浸状褪绿半透明小点,后扩大为圆形、椭圆形、梭形或长条形病斑,病斑长2~5毫米,宽1~2毫米,最大的可达7毫米,宽4毫米。病斑中心灰白色,边缘黄褐或红褐色,外围有淡黄色晕圈,并具有黄褐相间的断续环纹。潮湿条件下,病斑正反两面均可产生灰黑色图纸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感病品种叶片密布病斑,病斑结合后叶片枯死。

2、发生规律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主要为害叶片,也为害叶鞘和苞叶。抽雄后病害迅速扩展蔓延,植株布满病斑,叶片提早干枯。病菌以菌丝潜伏于病残体组织中越冬,也能以分生孢子状态越冬,遗落于田间的病叶和秸秆是主要的初浸染源。病菌分生孢子适宜萌发温度为30~32℃,最适的湿度为超饱和湿度,相对温度低于90%则很少萌发或不萌发。品种抗病性随植株生长而递减,苗期抗性较强,13叶期很感病,此病属于成株期病害。在华北地区,该病的发病高峰期是8 月中旬到9月上旬。高温、高湿,降雨较多的年份有利于发病,低洼积水和连作地发病较重。

(三)玉米粗缩病

1、症状识别

幼叶中脉两侧的细脉间出现透明的褪绿虚线小点。以后透明线点增多,叶背主脉上生出长短不等的蜡泪状突起。病株叶片变宽变厚,叶色浓绿,节间缩短,植株矮化,高度常不及健株的一半,重病株雄穗不抽出或无花粉,雌穗畸形不实或籽粒减少,病株根系少而短,不及健株的一半。另有一些病株嫩叶卷曲呈弓形或牛尾状,心叶有缺刻,喇叭口朝向一侧,或叶缘变红到全叶变红。

2、发生规律

该病由玉米粗缩病病毒(MRDV)仅通过灰飞虱传播,为持久性传毒,但不经卵传毒,在北方玉米区,粗缩病毒可在冬小麦越冬,也可在多年禾本科杂草及传毒介体灰飞虱体内越冬。凡被灰飞虱为害过的麦田及杂草丛生的作物间套种田,都是该病毒的有效毒源。在华北地区,玉米出苗至7叶期,感病期为5月初至6月中下旬,正与灰飞虱越冬代成虫和一代若虫的盛发期完合吻合,因此麦套玉米和春玉米田以及杂草丛生的田块发病重,而直播夏玉米田发病轻,麦套玉米和夏玉米播种早的发病重,播种晚的发病轻。水肥不足,有机肥施用量少,造成玉米免疫力减弱,也利于病害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