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负泥虫俗称背粪虫、巴巴虫。除危害水稻外,尚可危害谷子、芦苇、碱草等。
一、 形态特征
属鞘翅目,叶甲科。幼虫为寡足型幼虫,成虫为小甲虫。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4-6毫米,头小、黑褐色。胸、腹部为乳白色黄绿色,体背隆起,多皱褶,肛门向上开口,粪便排出后堆积在虫体背上,故称负泥虫。
成虫:体长4-4.5毫米、头黑色。
二、被害状识别
以幼虫或成虫取食叶片,沿叶脉取食叶肉,使叶片造成许多白色纵痕条纹。受害象的稻苗枯焦、破裂、甚至全株枯死,即使未死,也会造成晚熟。
三、发生规律
每年发生一代,以成虫在稻田附近的背风向阳的田埂、沟边的石块下和禾本科杂草间或根际的土块下越冬。
我省越冬成虫于5月中下旬开始活动,聚集在杂草上,当稻田插秧后,成虫则转移到稻田幼苗嫩叶上开始为害叶片,沿叶脉纵向取食叶肉。幼虫6月中旬开始为害,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盛发期,7月上旬开始化蛹,7月中旬羽化为成虫,8月中旬转移到越冬场所越冬。
适宜的发生条件是阴雨连绵、低温高温天气。
四、防治方法
1 、清除害虫越冬场所的杂草、减少虫源。
2、药剂防治。
(1)90%晶体敌百虫,每公顷1500-2250克,加水喷雾。
(2)80%敌敌畏乳油,每公顷1500-2250毫升,加水喷雾。
(3)50%杀螟硫磷乳油,每公顷1125-1500毫升,加水喷雾。
(4)2.5%功夫乳油,每公顷300-450毫升,加水喷雾。
喷药前将稻田水排出,喷药1天后再灌水。
水稻负泥虫全年发生一代,以成虫在稻田附近的背风向阳山坡、田埂、沟边石块下和禾本科杂草或土块下越冬。在6月上、中旬开始活动,交尾产卵,每一堆虫可以产卵150粒,卵经一周开始化蛹,7月中旬羽化成虫,8月中下旬转移到越冬场所越冬。(1)清除害虫越冬场所的杂草,减少虫源。一般于秋、春期间铲除稻田附近的向阳坡、田埂、沟渠边的杂草,可消灭部分越冬害虫,减轻危害。(2)适时插秧:不可过早插秧,尤其离越冬场所近的稻田更不宜过早插秧,以避免稻田过早受害。(3)药剂防治:插秧后应经常对稻苗进行虫情调查,一旦发现有成虫发生危害,并有加重趋势时,就应进行喷药。如成虫危害不重,但幼虫开始危害并有加重趋势时,亦进行喷药防治。药剂如下:90%晶体敌百虫,每亩100~(致富经:www.nczfj.com)80%敌敌畏乳油,每亩100~150毫升、50%杀螟硫磷乳油,每亩75~100毫升、2.5%敌杀死乳油,每亩20~30毫升、2.5%功夫乳油,每亩20~30毫升,加水喷雾。
上一篇: 小麦赤咋霉病?
下一篇: 非法集资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