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养殖技术 > 家畜养殖 > > 断奶仔猪腹泻原因?

断奶仔猪腹泻原因?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断奶仔猪经常出现腹泻,致使猪只的抵抗力下降,严重的造成死亡,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断奶仔猪腹泻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断奶应激:由于断奶后的仔猪在很多地方发生了变化,致使应激产生,从而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

1、饲料剂型和营养的变化:

  (1)断奶后的仔猪,从单纯的液体奶变成了全部的固体饲料,从母猪的乳汁变成饲料。由于哺乳仔猪的消化功能尚未健全,肠道的小肠上皮绒毛发育不全,胃酸的分泌能力较低,一些消化酶类尚不具备,所以对固体饲料的消化能力还比较差,当猪只从液体奶变成固体奶后,还不能完全消化和吸收这些营养,致使上皮绒毛萎缩,腺窝扁平,消化力下降,导致腹泻。

  (2)从液体奶变成固体饲料本身就是一种很大的变化,会造成应激现象发生。

2、环境的应激:

  (1)断奶后从母猪代养到离开母猪造成哺乳仔猪的情感伤害是一种应激。

  (2)断奶前母猪代养,仔猪可以依靠母猪的体温获取一定的温度保护,而断奶后则失去了这种依靠,致使温度的外援性依靠丧失,也是一种应激。

  (3)有的养殖户在仔猪断奶后,不是移开母猪而是移开仔猪,这样仔猪的环境也发生了变化,甚至有的把仔猪移到一个温度达不到要求的环境,这更加大了仔猪的应激。

二、疾病的侵害

  由于疫病防疫不到位,饲养管理不到位,使哺乳仔猪的抗体缺乏,体力下降,身体抵抗力下降。特别是在以上几种因素存在下,很易感染疾病,发生仔猪的大肠杆菌病、轮状病毒病、传染性胃肠炎、伪狂犬病、圆环病毒病、猪瘟、蓝耳病等,导致腹泻的发生。特别是断奶多系统综合症的发生更使得断奶腹泻的发生更为复杂。 断奶腹泻的对策:对于断奶腹泻应该根据以上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

  1、在断奶前多补料,是断奶前补料量提高是解决换料应激和营养消化吸收的一个很好的措施。由于断奶前采食固体料量的保证,锻炼了猪只消化道的发育,是消化酶类的分泌及早形成,既解决了应激,又解决了营养的消化问题,能大大减少断奶拉稀的发病率。

  2、使用优质全价的开口料非常关键。选用原料选择讲究的、哺乳仔猪能够消化吸收的优质全价料,这样的饲料必须具备“适口性好、能吸收、营养好、能解决采食量问题”,所以仔猪能充分利用且对以后的消化道锻炼很有好处。

  3、断奶仔猪不换圈。断奶时把母猪移走,将仔猪留在原圈舍,并在断奶当天提高舍内温度2-3度,这样能减少应激程度。并在随后的几天逐渐降低舍温,使猪只有个适应的过程,在原圈舍继续思维7-10天后再移到保育舍饲养。

  4、控制断奶仔猪的采食量。断奶后的仔猪由于失去了母乳的喂养,其采食量必然增加,特别是第二三天时,哺乳仔猪的采食量会逐渐增大,这时,如果让其自由采食,往往会造成肠道的消化负担,造成拉稀。这种情况在断奶前的仔猪补料量越低,拉稀现象发生的越多;开口料的质量越差,拉稀现象越多。

  5、做好相关疫病的免疫工作。如在母猪阶段防好伪狂犬、大肠杆菌病(K88/K99/987B)、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二联苗、仔猪红痢(根据具体情况使用)等,产后仔猪根据情况防好猪瘟,必要时超前免疫,还要防好圆环病毒病(现在已有勃林格的圆环病毒疫苗进入中国)、蓝耳病等。

  6、在使用粉料开口料的客户可以使用药物保健。断奶前后7-10天在饲料中拌入安普霉素、新霉素、氟苯尼考等药物进行保健,对细菌性病的预防很有效果。

  7、加强卫生措施,注意饲料的质量和霉变,加强饲养管理,增加机体抵抗力,还可以在饲料中加入黄芪多糖、葡聚糖、甘露寡糖等免疫增效剂等。


(l)断奶应激。早期断奶应激主要包括母仔分离、营养从乳转向配合口粮和仔猪从分娩栏到保育栏的环境变换三个方面。Funde-rburke等(1990)曾研究了三种应激对28日龄断奶仔猪生理和生长的影响,其中以营养应激最强烈,影响营养应激组仔猪出现失重,血糖、胰岛素和生长激素水原、胃内容物重均降低,胃pH值、氢化可的松、游离脂肪酸水平升高。而心理应激和环境应激的影响则较小。其影响的结果表现在临床上为断奶仔猪采食量和饲料利用率降低,消化不良,和引起腹泻的发生。
(2)免疫抑制。据Kelley等(1980)报道,早期断奶应激可降低循环抗体水平,抑制细胞免疫力。Blecha等(1983)还证实,与自然吮乳仔猪相比,2~3周断奶仔猪表现显著的免疫反应抑制,引起仔猪抗病力弱,容易腹泻。另一方面是因为仔猪的主动免疫一般在2月龄时才趋于完善。Aumaitre等(1978)和Pierzno等(1 991)提出,早期断奶仔猪存在的问题是使仔猪通过母乳获得的被动免疫中断,而此时仔猪本身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早期断奶仔猪在由吃液状母乳转为吃固体的饲料时,容易造成肠壁损伤、绒毛萎缩的肠道“免疫反应”。由于肠道的消化、吸收面积暂时变小,使食糜中的蛋白质不能很好地得到消化、吸收,因此以腹泻的形式排出。
(3)消化酶活性降低。Lindeman等(1986)发现,在仔猪0~4周龄期间,胰脂肪酶、胰蛋白酶、胃蛋白酶。胃蛋白分解酶活性逐周成倍增长,但28日龄断奶后一周内各种消化酶活性降低到断奶前水平的l/3。早期断奶仔猪胃酸分泌降低,乳酸来源终止,胃pH值上升也直接影响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凌肽酶、淀粉酶、脂肪酶、麦芽糖酶、乳糖酶的功能,各种酶的活性经l~2周后才会重新增长,这是仔猪早期断奶后l~2周期间消化不良,导致腹泻的重要原因之一。
(4)消化生理功能不健全和病菌感染。早期断奶仔猪消化生理功能还不健全,仔猪消化道发育不成熟,消化腺的分泌功能还不完善,胃酸分泌不足,还不能维持pH值为3.0的正常胃内酸度。由于没有足够的胃酸,无活性的胃蛋白酶原不能被激素转化为具有消化作用的胃蛋白酶。而补给仔猪的料或断奶时的料的pH值为5.8~6.5,食入胃内将使胃内的酸度更加减少,使pH稍高于阈值4.0。再加之胰腺和小肠腺分泌的消化酶的活性都还不高,所以仔猪只能消化、吸收食入饲料中蛋白质的一小部分,特别是不适应植物性蛋白质高的饲料,易引起胃肠功能紊乱,诱发腹泻的发生。 断奶仔猪从吃母乳到饲喂含大量植物蛋白质饲料,胃pH值的升高,使蛋白质不能被有效地消化吸收,而这些大量未被消化的蛋白质进入大肠,导致肠道菌群失衡,从而为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增殖、附着和产生毒素创造了条件。因此微生物感染和微生态失衡是腹泻的继发性病因。
(5)缺铁性腹泻:初生仔猪常常发生缺铁现象,这是因为:①妊娠母猪对无机铁盐的“胎盘屏障”作用,限制了母体铁质向胎儿的传递,致使初生仔猪体内贮铁量不足;②母乳含铁量少,难以满足哺乳仔猪的需要;③生长发育正常的3周龄仔猪体重达到其初生重的4-5倍,快速生长需要有足够的铁质予以不断补充支持。缺铁的危害,不仅直接造成生理性贫血,还会容易感染大肠杆菌,并导致腹泻甚至死亡的恶果。一般情况下,若不及时补充有效铁质,仔猪生后3周便会发生腹泻。 I
(6)其他不利的外因条件:不良的小气候(低温、潮湿)、补饲不均衡(仔猪过饥或过食)、突然更换口粮、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饲料中缺少微量元素和维生素、饮水被细菌污染,均会使腹泻加重。

一、仔猪断奶后腹泻的原因

1.断奶仔猪胃肠功能不健全,消化酶不足的应激

  仔猪断奶进入保育期,以吃母乳变成饲料为主,断奶应激,降低了酶的水平,有关资料表明,断奶后1周各种消化酶活性降低到断奶前水平1/3,使原来不足的酶含量更少,影响营养成分的消化和吸收,因而导致仔猪腹泻。

2. 断奶后仔猪胃内胃酸不足

  仔猪断奶后,胃酸不足使pH值升高,胃蛋白酶形成减少,对饲料中蛋白质的消化率降低,消化不完全的饲料为小肠内致病性大肠杆菌及有害病原微生物的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乳酸菌的生长受到抑制,形成消化不良而发生仔猪腹泻。

3.饲料营养成份的影响

  断奶使仔猪由以母乳为主过渡到以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为主的饲料,由于营养成分的不同,不利于吸收,从而对仔猪造成了很大的应激,易造成小肠上皮细胞的迟发型变态反应,引起水泻。一些猪场添加适量的纤维类物质,对仔猪胃肠道及其他消化器官的正常发育及维持正常的微生物区系具有重要作用,可有效防止仔猪腹泻,但过高的纤维会使消化道粘膜机械损伤,导致仔猪腹泻。

4.外界环境变化、饲喂方式的影响

  外界环境、气温的骤然升降和仔猪转群、并栏等可引导断奶仔猪应激性腹泻;过度限饲及过度饲喂,易形成饥饿性和过食性腹泻。

5. 细菌、病毒的感染

  由于环境、饲料等一系列应激反应,仔猪断奶后,不健全的免疫系统使仔猪对疾病的抵抗力降低,同时一些猪场滥用抗生素,使胃肠道菌群失调,使致病性大肠杆菌和其它病原微生物容易侵入导致仔猪腹泻的发生。

6. 寄生虫的感染

  引起仔猪腹泻的寄生虫主要是球虫,8~15日龄的仔猪感染后出现典型的腹泻症状,称为“十日龄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