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在每两茬养殖生产之间干塘清淤,用生石灰对池底进行消毒并翻耕暴晒。这样既可杀灭病原生物,降低养殖过程中感染病害的风险,又可氧化底泥中的有机物,除去池底的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减少养殖过程中的底泥耗氧,起到间接增氧作用;同时还可以提高水体的硬度和碱度,增加水体缓冲能力,有助于保持养殖过程中水质的稳定性。
2.2 选择优质饲料,采用科学投饲技术一般情况下,粪便和残饵是精养池塘中有机污染的最大来源,有机物降解过程会消耗大量氧气。投喂营养不平衡的单一原料或低质饲料,由于适口性不佳且消化不充分,将导致池塘中粪便和残饵增加;而优质饲料的消化吸收率高,粪便等废物排量少,从而间接增加水体溶氧。科学的投饲技术同样重要,应根据天气、水质、动物的摄食和生长等情况严格控制并随时调整投饲量,宜少量多次,避免过量投喂产生残饵。在养鱼池塘使用投饵机以及投喂膨化浮性颗粒饲料也有助于减少残饵。
2.3 控制藻类生长繁殖,提高天然增氧效果2.4 掌握水中溶氧动态,灵活进行人工增氧
2.5 清除野杂鱼虾,适时进水排污
池塘中非养殖动物(如野鱼杂虾、螺类等)不可避免地与养殖动物在营养和水体环境方面产生竞争,从而造成营养流失、环境恶化等危害,包括降低水体溶氧。应尽可能在放养前杀灭池塘及水源带来的野杂鱼虾,并在养殖过程中进行清除。如果条件具备,应经常补充新水,同时进行排污。
2.6 及时明察环境变化,预防突发溶氧事故上一篇: 芒果白粉病病菌是如何侵染的?
下一篇: 如何防治大丽花病毒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