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及早除去空杆、病株和无效穗。玉米孕穗后,要及早彻底割除空杆玉米和病株玉米,可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减少肥料消耗,有利于大穗大粒的形成。
2、浇灌浆水。有灌溉条件的地方,玉米抽穗到乳熟期需水较多,此时灌水,不仅可以提高结实率,而且能促进养分的运转,保证籽粒饱满,提高产量。
3、合理施肥。玉米高产,果穗大,粒多,粒重,重施穗肥是关键。大喇叭口期(约在抽雄前12天) 是玉米需水需肥的临界期,此时施肥效果最佳,过早或过迟,效果都不好。每亩施尿素25?D30公斤,根旁深施,施后培土,防止肥料挥发流失和倒伏。玉米结实满顶,不秃顶,巧施粒肥是关键,抽雄吐丝期亩施尿素15公斤,施后覆土,防止肥料挥发流失。
4、人工辅助授粉。 玉米是同株异花作物,天然杂交率很高。进行人工辅助授粉,可以弥补果穗顶部迟出花丝的授粉,减少秃顶、缺粒,实现粒大粒饱。
5 、防治病虫害,主要防治玉米螟、蚜虫、粘虫、褐斑病及玉米大、小斑病。
防治粘虫、玉米螟于幼虫2-3令期亩用80%敌百虫溶液80-100毫升,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40-50毫升等兑水50公斤喷雾防治,同时兼治棉铃虫、玉米蚜虫等。
防治玉米大、小斑病及褐斑病:每亩可用12.5%烯唑醇克30-40克,或43%戊唑醇15-20克兑水50公斤均匀喷雾,每隔7-10天喷一次,连喷2-3次。
6、防治玉米倒伏。 一般结合追肥进行根部培土可预防倒伏。发生倒伏时,应及时扶起,扶起的角度一般为30---50度,若扶得过直,易伤根而减产。
7、适时收获。一般当玉米苞叶干枯松散,子粒变硬发亮,乳线消失,基部出现黑色层时,即为完熟期,此时收获产量最高
1去除田间杂草及病弱株
随着小麦机械化收割的普及,麦秸和麦茬的遮挡降低了除草剂的防治效果,麦田遗留杂草也增加了除草难度。对化学除草效果不好,田间杂草多的地块,要抓紧中耕除草。并结合除草拔除玉米病株、小株、弱株、杂株和分蘖,对留苗密度过大的要适当去株,保持田间合理良好的群体结构。在玉米田内,总有一定数量的植株形成不结果穗的空秆或低矮小株,它们不但白白地消耗养分,而且还会影响其它植株的光合作用。对这样华而不实的植株,一定要将其拔掉,从而把有限的养分集中供应给正常的植株。玉米可长出几个果穗,但成熟的只有1个,最多是2个。为促早熟增产,每棵玉米植株最好保留最上部的1个果穗,其它全部除掉,以保主穗籽粒饱满,提高产量。
2及时培土 防止倒伏
由于安阳地区秋季多风,往往造成玉米倒伏。因此,在玉米追肥后要及时培土,防止倒伏的发生。若玉米生长期出现倒伏现象将严重影响产量的形成,严重的可造成绝收。培土能增加玉米气生根的形成,增强玉米抗倒伏性能。
3及时防治病虫害
近几年夏玉米基本上采取免耕直播,病害、虫害和杂草危害有加重趋势。病害如顶腐病、纹枯病、茎腐病等,虫害如蚜虫、玉米蓟马、玉米螟等,要加强测报和防治工作。玉米中期重点加强对玉米螟、粘虫、棉铃虫和大小斑病的防治,尤其是要加强对玉米螟的防治。玉米后期主要防治红蜘蛛和蚜虫,采取去雄、剪花丝、大田喷药等综合措施。防治玉米螟的最佳时期在喇叭口期。每667 m2用1.5%辛硫酸颗粒剂1 ~ 1.5 kg,装入大可乐瓶中,在瓶盖上扎7 ~ 8个小孔,灌心进行防治。粘虫用20%速灭杀丁乳油,每667 m2用40 ml兑水60 ~ 75 kg喷雾。蚜虫用40%氧化乐果乳油1 000 ~ 1 500倍液喷雾防治。玉米大斑病可在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或发病初期,喷洒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隔10 d防1次,连续防治2 ~ 3次。
4适当晚收
在不影响后茬作物播种的情况下,要适当晚收。玉米苞叶变白、松散、子粒线消失、内含物完全硬化时收获。试验证明,每推迟1 d收获,千粒重平均每天提高3 g左右。该项技术不增加任何投入,但增产效果明显。
玉米易遭霜害,出现水玉米、生霉粒,影响产量,降低质量,品质不佳。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后期田间管理,促进玉米霜前成熟。
1、拔掉空秆和小株。在玉米田内,部分植株因授不上粉等因素,形成不结棒的空秆,有些低矮的小玉米不但白白地吸收水分和消耗养分,而且还与正常植株争光照,影响光合作用。因此要把不结棒的植株和小株拔掉,从而把有效的养分和水分集中供给正常的植株。
2、除掉无效果穗。玉米可以长出几个果穗,但成熟的只有1个,最多不超过2个。有的一个果穗上只有几个粒,还不成熟,群众称“大瞎”,要把它们全部砍掉,确保主穗籽粒饱满,提高百粒重。
3、人工授粉。玉米进行人工授粉,能使玉米不秃尖、不缺粒、棒大、粒饱满,早熟增产。授粉时间在上午8~10时进行,要连续授粉2~3次,效果很好。
4、隔行(株)去雄。在玉米雄花刚露出心叶时,每隔一行(株),拔出一行(株)的雄花,让其他植株的雄花花粉落到拔掉雄花玉米植株的花丝上,使其受粉。据试验,玉米隔行(株)去雄可增产10%以上,是一项促早熟、夺高产措施。
5、及早补肥。生产实践证明,在玉米生长6~8叶正是拔节时期,是需肥高峰期,结合二遍铲趟,每公顷追150公斤硝酸铵,或120公斤尿素,同时根外追施硫酸锌1.5公斤,可减少秃尖;玉米吐丝后,土壤肥力不足,下部叶片发黄,脱肥比较明显。可追施氮肥或用0.4%~0.5%磷酸二氢钾进行喷施,补施攻粒肥。
6、站秆扒皮晾晒。可促玉米提早成熟5~7天,降低玉米水分14%~17%,增加产量5%~7%,同时,还能提高质量,改善品质。扒皮晾晒的时间很关键,一般在蜡熟中后期进行,即籽粒有一层硬盖时进行,过早过晚都不利,过早影响灌浆,降低产量;过晚失去意义。方法比较简单,就是扒开玉米苞叶,使籽粒全部露在外面,但注意不要折断穗柄,否则影响产量。
7、放秋垄,拿大草。放秋垄可以活化疏松土壤,消灭杂草。放秋垄,拿大草在玉米灌浆后期进行,浅锄,以不伤根为原则,有利于通风透光,提高地温,促进早熟,增加产量。
8、折除雄花。在玉米授粉完毕,雄花枯萎时,及时将全田所有的雄花全部折除田间。
9、打掉底叶。玉米生育后期,底部叶片老化,枯死,已失去功能作用,要及时打掉,增加田间通风透光,减少养分消耗,减轻病害浸染。
10、适时晚收。一般不冻死不收获,这样可以充分发挥玉米的后熟作用,可使充分成熟,增加产量,提高质量,改善品质。
上一篇: 鹅禽霍乱的临床症状有哪些?
下一篇: 胡萝卜黑腐病有哪些发病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