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保温和通风
雏鸭舍的湿度不宜过低,应保持在70-75%之间,一周后开始逐渐降低,避免鸭舍内过于干燥而对雏鸭呼吸道造成影响,湿度过高,雏鸭易遭受病原微生物的侵害,要想保持合理的温度和湿度,必须进行合理的通风换气。但很多时候保温和通风是矛盾的关系(冬季最为明显),如何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是能否成功育雏的关键点之一。
二、雏鸭饮水
俗话说:先喂水后喂料,无水不喂料。因此雏鸭入舍后应尽快强制饮水,并且保证24小时供应清洁饮水,水中可添加宝来利来微生态制剂“健壮”,使益生菌优先占位,促进肠道蠕动,更好的吸收卵黄内营养,将肠胃内废物转化为粪便排出体外,并帮助鸭只尽快从运输引起的应激中恢复过来。当胃肠道内废物排出后,再安排进食,并在饲料上喷洒微生态制剂“健壮”,可以促进胃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增强抵抗力。
三、体重监测和喂料次数的调整
为及时促进鸭只生长,需根据鸭只的采食状况和日龄适时的调整喂料次数和料量。育雏期传统的喂料次数一般为:1-3日龄7—11次,4-7日龄3—6次。为了降低料耗,促进鸭只生长,我们需要根据鸭群的状况来探索一下更合理的喂料次数,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料耗,还能减少对鸭群的应激和饲养员的劳动强度,获得更理想的周增重和均匀度。
四、雏鸭均匀度的控制
雏鸭应分性别和大小进行分栏喂养,雏鸭在4日龄后渐渐出现抢食的现象,随着日龄的增加其抢食的欲望越来越强,导致各栏圈的鸭只大小不一,均匀度较差,因此如何提高雏鸭的均匀度,是种鸭育雏期的重要工作之一。此时应及早淘汰病鸭,将鸭只进行称重,并按照大小进行分群。
五、雏鸭的适时分群
雏鸭生长速度快,随着其日龄的增长,排泄物越来越多,各栏的密度也逐渐增大,需根据鸭群状况和天气状况要做到及时、快速、合理的分群。这样既可以使雏鸭饲养密度更加合理有效,降低垫料的使用量,同时利于鸭群均匀度的提高和健康。鸭子的个体生长速度有差异,要随时把每栏的小鸭子,挑到一栏集中加料饲养。有腿病等不健康的鸭子挑到观察栏,技术人员及时进行治疗。饲养员在每天喂料前,将小鸭子抓到小鸭栏,同时挑选相同数量的大鸭,调回正常栏。
1.首先要做到“早饮水,早开食;先饮水,后开食”。种鸭到场后,要让雏鸭及早饮水,在饮水中加入电解多维及抗生素等药物,连用3-5天,有助于增强雏鸭抵抗力。饮水15-30分钟即可开食,开食时采用小鸭料,小鸭料粒度应以适合雏鸭采食为宜。开食后任何时间都不可断水。
2.其次要做好保温工作。雏鸭出雏后绒毛稀少,皮下脂肪很薄,保温能力较差,抵御外界寒冷能力弱,育雏室在一周龄内应保持30℃-35℃范围内,第二周龄内保持25℃-30℃范围内,第三周后慢慢减温到采用自然温度。
3.要赶堆分群。由于雏鸭合群性强,即使育雏温度适宜,雏鸭休息时常常打堆而眠。若育雏温度偏低,打堆就更为严重,容易压死、伤雏鸭。因此必须经常观察雏鸭的情况,发现有打堆现象,立即要将其赶开,并适当分群及提高育雏室的温度,以减少雏鸭的死亡,提高成活率。
4.保持合理的密度。鸭群的活动空间尽量放松,育雏期每只鸭所需面积比身体面积大3-5倍为宜,地面平养适宜的密度为:1周龄20-25只/平方米,2周龄10-15只/平方米,3周龄6-10只/平方米,4周龄4-6只/平方米。若场地较宽,可再降低密度。密度过大,鸭群拥挤,不利于饮水和采食,生长发育受到影响,也易造成疾病的传播,并易引起鸭群躁动,出现啄毛,休息不好,生长缓慢,群体不整齐,鸭体污秽,死亡率增加。鸭群的密度随日龄的增长而逐步减少,可视季节变化(冬季密度可大些,夏季密度应小些)及雏鸭生长情况和环境卫生状况调整。5、育雏期的饲养标准。在实际饲养中,应在标准基础上增加10%-15%的喂料量,否则很难达到体重标准。而我场一般采取0-28天自由采食的方式,到5周龄后才控制采食量。总之,育雏是一项十分细致的工作,也关系到养鸭成败,只要熟悉了雏鸭的特点,加强饲养管理,就能育好雏鸭。
上一篇: 保险机构经营农业保险业务,是否可以与其他保险业务合并管理?
下一篇: 小麦全蚀病的后期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