茎、叶、花及荚均可染病。先在根颈部向上11~15厘米处现出纹斑,周缘深褐色,中部淡棕色或浅黄色,干燥寸病斑表皮破裂形成纤维状,湿度大时上生灰色霉层。有时病菌从茎蔓分枝处侵入,致病部形成凹陷水浸斑,后萎蔫。苗期子叶受害,呈水浸状变软下垂,后叶缘长出白灰霉层,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片染病,形成较大的轮纹斑,后期易破裂。荚果染病先侵染败落的花,后扩展到荚果,病斑初淡褐至褐色后软腐,表面生灰霉。
由于此病侵染快且潜育期长,又易产生抗药性,目前主要推行生态防治、农业防冶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防措施;(1)生态防治。棚室围绕降低湿度,采取提高棚室夜间温度,增加白天通风时间,从而降低棚内湿度和结露持续时间,达到控病的目的。(2)及时摘除病叶,病果。为避免摘除时传播病菌,用塑料小袋套上再摘,连袋集中销毁。(3)定植后发现零星病叶即开始喷洒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75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90%三乙磷酸铝(乙磷铝)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5%持克多悬浮剂4000倍液、50%混杀疏悬浮剂600倍液。对速克灵产生抗药性的地区,可改用65厂甲霉灵或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900倍液。
上一篇: 百足草的生长环境如何?
下一篇: 改善特种野猪肉质的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