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养殖技术 > 家畜养殖 > > 猪瘟病有哪些特征症状和病变?

猪瘟病有哪些特征症状和病变?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一、特征性症状

典型猪瘟潜伏期短的2天,一般5~10天,最长21天。根据临床症状与病程的差异将猪瘟的临床类型分为常发生的3种类型,即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不常发生的 4 种类型,即过急性型、迟发型、无症状型和繁殖障碍型。

急性型发病急剧,体温41℃以上稽留不退,死前降至常温以下。病猪精神极度沉郁、倦怠、嗜睡,受打扰后被迫起立时,呈现颤抖,双后肢站立稳或弓腰驼背外观。早期食欲减退,稍后开始厌食,表现为只“闻一闻”或“尝一尝”就回窝休息。初期眼结膜潮红,后期苍白;眼角开张不全,初期有多量黏液,后期为脓性分泌物,呈褐色而粘着两眼;患猪初期便秘,排干粪球状,附带血的粘液或伪膜,接着发生灰黄色水样腹泻。皮肤初期充血、潮红,后期出现贫血状,常在外阴部、腹下、四肢内侧薄皮处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在猪包皮内常积有尿液,排尿时流出异臭浑浊有沉淀物尿液;死亡多发生在感染后 10~20天内。

亚急性型发病较急,可呈现猪瘟的全部临床症状,病程可拖延到1 个月。本型多见流行中后期或老疫区。

慢性型病程可超过 3 个月,分为前、中、后 3 期。前期症状主要是发热、精神沉郁和厌食;持续数星期后进入中期,食欲与一般状况好转,体温亦接近正常;数星期后进入后期,发热沉郁和厌食症状再度出现加重,猪只消瘦、弓背、垂头、衰竭死亡。

过急性型发病突然,体温高达 41℃以上稽留 1 至数日死亡,可视黏膜和腹部皮肤有针尖大密集出血点,病程 1~4 天,多突然发病死亡。

迟发型潜伏期长达数月之久,然后才出现食欲不振、精神沉郁、眼结膜炎、皮炎、腹泻、消瘦、步态蹒跚、后躯麻痹等临床症状,体温升高,病程可迁延 6 个月以上,最终衰竭死亡。

无症状型病情缓和,无典型临床表现,死亡的多为幼猪,成年猪一般可耐过。必须经实验室检验方能发现。

繁殖障碍型临床表现为不孕、死胎、流产、难产、畸形胎儿、皮肤上有小出血点的胎儿,出生后肢体颤抖,体型小的弱仔,产仔量少、胎儿整齐度和成活率均低下。

在过急性猪瘟病例,通常病理变化未出现,猪只已经死亡

二、特征性病变

在急性和亚急性猪瘟病例,可见多种器官被膜下大小不同的出血点,消化道、呼吸道和泌尿道卡他性、纤维素性、出血性炎性反应。病变最常见于淋巴结和肾脏,淋巴结水肿,随后呈现周边或弥漫性出血,淋巴结的这种水肿与出血变化,在外观上色彩斑斓,即所谓“大理石样”变化。肾脏被膜下的出血点大小不一,从几乎难以辨认到明显出血斑,但最常出现的是小出血点,即所谓“麻雀卵样”变化。出血点(或斑)还可见于膀胱、喉头、会厌、心脏、肠黏膜、各种浆膜、黏膜以及皮肤。皮肤可呈青紫色。脾脏梗死灶是猪瘟特征性病变。梗死灶大小不一,为稍微凸起的暗疮,单独或连续地呈现在脾脏边缘。胆囊与扁桃体的梗死灶也可发生,后者往往继发细菌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在急性和亚急性猪瘟病例,可见肺梗死和出血,卡他性、纤维素性支气管炎和胸膜肺炎亦可出现。心肌弛缓,心肌充血较常出现。胃经常是空虚的,有时可见少量混有黄绿色胆汁的食物。胃底常见明显的充血和出血变化、胃底黏膜表面糜烂或有淤血斑。肠的卡他性至坏死性肠炎可出现。肠系膜血管明显充盈,有时可见肠的浆膜下斑点状和弥漫性出血。在盲肠和结肠有时可见周边肿胀隆起,中央凹陷、坏死的溃疡灶,即“纽扣样”变化或“扣状肿”。肋骨与肋软骨联结部增宽与骨髓线形成,多见于病程较长的仔猪。中枢神经系统点状出血,在脑软膜较多见。

先天性感染猪瘟病毒可致死胎、木乃伊胎、胎儿皮下水肿,腹腔积水以及畸形胎儿,出生后很快死亡的胎儿通常在皮肤和内脏器官呈现点状出血。在无症状或持续感染的病例,出血与梗死性变化(即猪瘟的一般病理变化)很少或根本不出现,但可见胸腺萎缩。

猪瘟的病理变化与病毒株的性质、猪只的健康状况以及病程等诸多因素相关,在实际诊断当中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做出错误的判断。实际上,在剖检与镜检病例时,往往只能发现部分病变。如“扣状肿”在急性死亡病例就不出现,因为它的形成需要一定的病理变化过程。再例如,在慢性(或先天性)持续感染病例,出血与梗死也很难见到,镜检所见的

血管内皮细胞变性亦不足以构成机体循环障碍,但胸腺萎缩与淋巴细胞凋亡却很明显。又例如,浆细胞增多症和肾小球肾炎发生于慢性猪瘟病例,在迟发性猪瘟病例则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