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林木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如果外界条件不适宜或遭受有害生物的侵染,就会使林木在生理上、组织上、形态上发生一系列反常的病理变化,使产量降低,质量变劣,减少或失去经济价值,甚至引起死亡,这种现象称为森林病害。森林病害的发生有一定的病理变化过程,林木生病以后,首先在生理上发生变化,如各种酶的增减,呼吸和蒸腾作用加强等。然后,在组织上发生变化,如植物细胞体积的变大,数目的增加,甚至细胞的坏死等。最后,在形态上表现出变色、畸形、叶斑、萎蔫、腐烂、枯死等不正常现象。
森林病害又由于引起病害的病原的侵染性的不同,分为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其中,侵染性病害是指引起森林病害的病原是生物性病原物,这种病害可以通过有关途径互相传染,因此,也叫寄生性病害,病原菌有真菌、细菌、病毒、植原体、类立克氏体、类病毒、线虫等。而非侵染性病害是指林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遇到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如温度、水分、营养和有害物质等非生物因素影响,引起植物体的生理性失常,在形态学上一般表现为变色、畸形、萎蔫、枯死等症状,该种病害不会传染,因此又叫生理性病害。
上一篇: 种子自由水与束缚水的性质区别?
下一篇: 农村散养户如何防治猪亚硝酸盐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