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症状识别:
主要为害叶片,病情严重时也可为害叶鞘,茎秆和穗部。从幼苗至成株期皆可发生。病斑部位初期长出丝状白色霉点,以后表面覆盖的霉层逐渐加厚,似绒毛状,颜色由白色逐渐变为灰色,为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后期散生黑色小点,即病菌的有性进代,闭囊壳。
二、白粉病防治:
在小麦白粉病普遍率达10%或病情指数达5%~8%时,即应进行药剂防治。每亩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g加水100kg,在早春喷洒一次即可基本控制危害,并可兼治锈病。在秋苗发病较多的地区,可以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12%拌种,控制秋苗病情,减少越冬菌量,减轻发病,并能兼治散黑穗病。
发病症状:小麦白粉病在小麦各部位均可发生,主要为害叶片,最初叶片上出现白色霉点,以后逐渐扩大成白色霉斑,最后变为灰白色至淡褐色,上面散生黑色小点。
小麦白粉病的流行主要与气候条件、栽培管理和品种抗性有关。小麦白粉病可以发生的温度范围为0~25℃ ,最适温度为15~20℃,10℃以下发生缓慢,25℃以上病害发生受到抑制。阴雨天多、湿度较大、光照不足时易流行危害。小麦播种过早、群体过大、偏施氮肥的田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可结合防治小麦吸浆虫、麦蚜,当田间发病株率15%或病叶率5%时,可用秀爽杀菌剂进行防治,10ml兑水15千克,均匀喷雾。
常见病害以白粉病和锈病为主,尤其以白粉病发生较多,小麦生长的各个时期都有可能会发生,其名因病株的叶面呈现白色霉点而得名。发病初期,小麦植株的体表面出现白色霉点,接着扩大成椭圆形斑点,霉层逐渐增厚,成粉状,这时摇动麦株,白色粉状物会脱落下来,霉层长成后变成灰白色或淡褐色,到后期成黑褐色或灰黑色,在霉层的表面密生着黑色的小圆点。
麦株受病后,麦叶呈现褪绿黄斑,受害严重,整个叶片会变黄枯死;叶梢受病后,会引起叶梢腐败,造成倒伏;麦粒外壳被害后,影响籽粒灌浆,籽粒发育不良,部分霉变;麦秆受病后体内运送的养分、水分、矿质元素的输导管被病菌破坏,植株的呼吸、蒸腾作用增强,而根系的吸收作用减弱,降低了小麦的抗旱作用,迫使病株早衰,从而影响产量。
防治小麦白粉病,可从药剂防治和种植施肥方面着手,药剂防治可用50%的甲基托布津或50%的多菌灵以及50%的百菌清兑水500-800倍液进行喷雾,每隔7-10天喷一次,在重病区,整个小麦生长区可喷施6-7次
种植方面,可采用合理密植,适当增施氮素肥料,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另外,可以施用绿肥,增加小麦必须微量元素。
①用种子重量0.03%(有效成分)2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拌种,也可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25g拌667m^2麦种防治白粉病,兼治黑穗病、条锈病、根腐病等。
②在小麦抗病品种少或病菌小种变异大抗性丧失快的地区,当小麦白粉病病情指数达到1或病叶率达10%以上时,开始喷洒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8000倍液,也可根据田间情况采用杀虫杀菌剂混配做到关键期一次用药,兼治小麦白粉病、锈病等主要病虫害。小麦生长中后期,条锈病、白粉病、穗蚜混发时,667m^2用粉锈宁有效成分7g加抗蚜威有效成分3g加磷酸二氢钾150g;条锈病、白粉病、吸浆虫、粘虫混发区或田块,667m^2用粉锈宁有效成分7g加40%氧化乐果2000倍液加磷酸二氢钾150g。赤霉病、白粉病、穗蚜混发区,667m^2用多菌灵有效成分40g加粉锈宁有效成分7g加抗蚜威有效成分3g加磷酸二氢钾150g。[2]病害防治
靓果安600倍 +90%多菌灵800倍+25%苯醚甲环唑3000—4000倍+腈菌唑600倍+青霉素160万单位(30-50斤水)。
对于往年发生病毒病的树,采用小喷雾器将病毒Ⅱ号300—400倍液稀释,进行整株喷施和根部灌根。(花期补硼如0.3%硼砂,可提高坐果率,防止缩果病)
虫害防治
48%毒死蜱1000-1500倍+10%四螨嗪1000-1500倍。
上一篇: 日光温室早春茬番茄定植后怎样进行管理?
下一篇: 种植枸骨,田间管理要注意哪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