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玉米 > 玉米全蚀病的病原是什么? 玉米

玉米全蚀病的病原是什么?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玉米全蚀病是由禾顶囊壳菌玉米变种引起的。病菌在自然条件下子囊壳集生或散生,子囊壳梨形,暗褐色,具短颈,顶端有孔,周围生有褐色毛状菌丝,基部埋生于组织里,颈部穿透表皮外露,直或向一侧稍弯,子囊壳直径200~450微米,内有多数子囊。子囊棍棒形,无色,基部有柄,顶部有一折光性顶环,60~100微米×9~12微米,内有8个子囊孢子,束状排列,子囊孢子线形,无色,稍弯,一头钝,一头尖,有3~8个隔膜,内含有多数油球,55.5~85微米×2.5~4微米。病菌在自然条件下不易产生无性孢子。病组织内菌丝粗壮,栗褐色,锐角分枝,分枝处的主枝和侧枝各生一隔膜,连成“八”字形,病菌产生两种菌丝,一种是无色纤细的侵染菌丝,另一种为粗壮的褐色匍匐菌丝。病菌产生两种类型附着枝,一种是简单附着枝,似菌丝状分枝;另一种为近球形或扁球形附着枝,淡褐色,具柄,表面略有皱纹,常多个聚集成侵染垫,与水稻变种深裂状附着枝明显不同。病菌在PDA培养上菌落初为白色,绒状。菌丝纤细,沿基底放射状生长。培养后期菌落变灰黑色,并形成黑褐色的菌丝束和菌丝结。

玉米变种与小麦变种和水稻变种相比生长快,喜高温,耐酸性,但在碳源利用上无明显差异。室内苗期接种玉米变种对玉米、高粱、谷子、小麦、大麦和水稻都能侵染,但对玉米致病性最强。玉米全蚀病菌可产生毒素,对寄主超微结构有明显的破坏作用。用毒素接种后寄主表现的症状与病菌侵染引起的症状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