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识别:枯萎病和蔓枯病在西瓜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都可造成病茎干缩、萎蔫、干枯、最终枯死。
2、枯萎病识别要点:发病初期气温高时,从下部叶片开始,似失水萎蔫,傍晚逐渐恢复,次日午间又表现萎蔫,并逐渐向上部叶片发生,如此反复数次,发病快的植株一般2-3天便全株枯死,不再恢复,发病慢的5-7天也会凋萎死亡。枯萎植株表皮粗糙,常有纵裂、变裼、潮湿条件下裂口处有红色树状胶状物流出。剖视病根及病茎,维管束呈黄褐色,这是田间鉴定枯萎病的主要依据。
3、蔓枯病识别要点:主要侵染茎蔓,也侵染叶片和果实。叶片染病,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黑褐色黑斑,病斑上生小黑点,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及全叶,致叶片变黑而枯死,瓜蔓染病,节附近产生灰白色椭圆形至不整齐形病斑,斑上密生小黑点,发病严重的,病斑绕茎及分杈处。果实染病,初产生水渍状病斑,后中央变为褐色枯死斑,呈星状开裂,内部呈木栓状干腐,稍黑后腐烂,病蔓的微管束不变。
症状:
茎基部先呈油渍状,有胶状物,稍凹陷。不久呈灰白色,出现裂痕,胶状物干燥变为赤褐色,病斑上出现无数个针头大小的黑粒(分生孢子器)。节与节之间、叶柄及果梗上也出现溃疡状褐色病斑,并有裂痕,病斑上形成无数小黑粒,叶柄易从病斑处折断。叶片上形成圆形或椭圆形淡褐色至灰褐色大型病斑,病斑干燥易破裂,其上形成密集的小黑粒。果实上首先出现油渍状小斑点,不久变为暗褐色,中央部位呈褐色枯死状,内部木栓化,病斑上形成小黑粒。
发病规律:
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飞散出孢子形成侵染源,育苗期间即可发病。病菌借助风雨传播,从植株伤口、气孔或水孔侵入。病菌喜温暖和高湿环境,20~25℃,相对湿度85%以上,土壤湿度大时易发病。茎基部发病与土壤含水量有关,土壤湿度大或田间积水易发病。
防治方法:
①农业措施:避免连作,选择光线充足、通风良好、便于排水的地块栽培。防止过湿,根附近的叶片要摘除,以便利于通风。及时清理病株茎叶,深埋或烧毁。高畦栽培,覆盖地膜,膜下浇水。
②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喷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或50%多硫胶悬剂5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胶悬剂400倍液。每7~10天喷1次,连续防治2~3次。
1.实行非瓜类作物轮作,拉秧后彻底清除病残落叶,适当增施有机底肥。 2.种子灭菌处理,可用55℃温水浸种20~30分钟。 3.生长期加强田间管理,适时浇水、施肥,避免田间积水,保护地浇水后增加通风,发病后打掉一部分多余的叶和蔓,以利于植株间通风透光。 4.发病初期进行药剂防治,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400倍液,或25%培福朗水剂800倍液,或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或80%大生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7~10天防治1次,视病情防治2~3次。病害严重时可用上述药剂加倍后涂抹病茎。
上一篇: 黄皮如何采收及包装?
下一篇: 在花园中种植拖鞋兰应该如何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