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其他禾谷类 > 影响稻茬麦增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其他禾谷类

影响稻茬麦增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一)出苗率低,出苗不齐 稻茬麦田质地较粘重,含水量高,上体坚实,适耕期短,不易耕整,细碎,尤其是来。取畜力或动力小的机械耕耙作业,田间坷垃大,无论是应用机械条据或人工撒播,都不容易使小麦种子分布均匀,出苗很不一致,尤其是撒播麦田常表现为丛籽、深籽、露籽,土块压种和幼苗断摄现象严重。据调查,采用旋耕灭茬机条播的田间出苗率为75ffe,耕款机条标为70%,而耕翻后撤扬只有 40%。

  (二)冬前苗龄小,分蘖少,苗质弱 麦茬稻收获期常年为10月上旬,农民习惯先脱粒收藏后整地。有的是因为前作水稻收割前未及时排水晒田,致使田间土壤含水量高,不能及时进行耕整形成等墒整地。结果造成失墒晚播,有的延迟到霜降后。这样,从播种到越冬前,0℃以上的积温比当地适期播种的旱地小麦大约减少200℃加上土壤板结,土温较低,影响了小麦早出苗和生长。据调查旱地玉米茬10月20日适墒播种的小麦,月平均气温17.5℃,同期内水稻茬比玉米茬5cm土层的日平均地温低0.54℃,14时低2℃-3℃。由于稻茬麦播期偏晚,地温降低,造成冬前苗龄只有4.5叶,单株分蘖1.2个;有的无分蘖,比旱地五米茬适活小麦的苗龄6.2叶,单株分蘖4.1个,分别减少1.7叶和2.9个,稻茬麦苗质瘦弱,而早地麦苗质健壮。 (三)群体大,个体发育差 稻茬麦大播量采取撒播方式,一般亩播20-25kg。响于群体起点高,出苗拥挤,在遇潘冬前气温降低,生长缓慢,分蘖少。稻茬麦采取次性底肥,多为无机化肥,这样,随着气温回升和早春季节分蘖很快增加,形成春季假旺苗,单位面积群体数量猛增,高峰期超过百万以上,因而田间郁闭,病害发生加重,单株个体茎秆细弱,后期容易倒伏,致使分蘖成槽率低,产量下降。

  (四)根系发育差,后期易早衰 稻茬麦田土壤结构被破坏,土中固、液、气三态失调,影响了通透性,苗期小麦根系生长慢,入土较浅。犁底层较重,不利于根的下扎。因而限制了土壤下层根的生长量。据调查,稻茬麦与旱地麦相比,单株根量越冬期减少11%;抽搐期减少7%~9%。小麦生长后期雨水增多时,地下水位升高,渍害严重,根系易早衰;成熟时落黄也较差,相同品种稻茬麦比旱地麦千粒重约减少2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