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玉米 > 玉米褐斑病怎么预防、 玉米

玉米褐斑病怎么预防、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玉米褐斑病病菌主要侵染叶片、叶鞘及茎秆。危害严重时叶片干枯,影响产量。
针对有可能发生的地块可采用一些化学防治方法:玉米褐斑病以预防为主,即在玉米4~5个叶期,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叶面喷施,可预防其发生。发生时,可用25%粉锈宁可施性粉剂或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治。也可亩用20%三唑酮乳油100毫升或12..5%烯唑醇40克喷雾防治。喷雾时,要做到均匀周到,不要伤及上面的叶片,尤其是雌穗以上的叶片都要喷到,为了提高防治效果可在药液中适当加些天丰素,磷酸二氢钾,尿素类等影响肥类促进玉米苗健壮提高玉米抗病能力。在多雨的月份应间隔7天喷一次,连喷2~3次,如喷后6小时遇雨应再补喷一次.

、农业措施:(1)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组织,并深翻土壤。(2)施足底肥,适时追肥。一般应在玉米4-5叶期追施苗肥、追施尿素(或氮、磷、钾复合肥)10-15公斤/亩,发现病害,应立即追肥,注意氮、磷、钾肥搭配。2、药剂防治:⑴积极预防:玉米褐斑病要以预防为主,在玉米4-5片叶期,用2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叶面喷雾,可预防玉米褐斑病的发生。⑵ 及时防治:玉米发病时,用2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叶面喷雾,喷药要均匀周到,保护好上部叶片,尤其是雌穗以上的叶片都要喷到。为了提高防治效果可在药液中适当加些天丰素磷酸二氢钾、尿素类等,促进玉米健壮,提高玉米抗病能力。

  1.农业措施。在选用抗病品种、 施足种肥的基础上,追肥时注意氮、 磷、钾搭配合理,密度合理,以提高田间通风透光,减少褐斑病的发生。 没有施种肥的田块应在玉米3 叶期亩追尿素10~15公斤。

  2.药剂防治。玉米4~5片叶时,用25% 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 多菌灵500~800 倍液进行叶面喷雾, 70% 甲基托布津每亩70克或12.5% 禾果利粉剂每亩30 克,对水 30 公斤喷雾,一般每隔 7 天用药1次,连喷 2~3 次,为提高防治效果,可在药剂中适当加些磷酸二氢钾、尿素和叶面肥,促使玉米健壮生长,提高抗病能力。

1、农业措施。①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组织,并深翻土壤;施足底肥,适时追肥。一般应在玉米4~5叶期追施苗肥,追施尿素(或氮、磷、钾复合肥)10~15公斤/亩,发现病害,应立即追肥,注意氮、磷、钾肥搭配;③选用抗病品种,实行3年以上轮作;④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适时追肥、中耕锄草,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抗病力;⑤栽植密度适当稀植(大穗品种3500株/亩,耐密品种也不超过5000株/亩),提高田间通透性。

2、药剂防治。①提早预防。在玉米4~5片叶期,每667平方米用25%的粉锈宁1000倍液或25%戊唑醇1500倍液叶面喷雾,可预防玉米褐斑病的发生;②及时防治。玉米初发病时立即用25%的粉锈宁(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洒茎叶或用防治真菌类药剂进行喷洒。为了提高防治效果可在药液中适当加些叶面肥,如磷酸二氢钾、磷酸二铵水溶液(原文的尿素和后面追施速效氮肥是矛盾的)、蓝色晶典多元微肥、壮汉液肥等,结合追施速效肥料,即可控制病害的蔓延,且促进玉米健壮,提高玉米抗病能力。根据目前多雨的气候特点,喷杀菌药剂应2~3次,间隔7天左右,喷后6小时内如下雨应雨后补喷。

1、农业措施:?xml:namespace>

1)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组织,并深翻土壤。

2)施足底肥,适时追肥。一般应在玉米4-5叶期追施苗肥、追施尿素(或氮、磷、钾复合肥)10-15公斤/亩,发现病害,应立即追肥,注意氮、磷、钾肥搭配。

2、药剂防治:

⑴积极预防:玉米褐斑病要以预防为主,在玉米4-5片叶期,用2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叶面喷雾,可预防玉米褐斑病的发生。

⑵ 及时防治:玉米发病时,用2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叶面喷雾,喷药要均匀周到,保护好上部叶片,尤其是雌穗以上的叶片都要喷到。为了提高防治效果可在药液中适当加些天丰素、磷酸二氢钾、尿素类等,促进玉米健壮,提高玉米抗病能力。

(1)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组织,并深翻土壤。
(2)施足底肥,适时追肥。一般应在玉米4-5叶期追施苗肥、追施尿素(或氮、磷、钾复合肥)10-15公斤/亩,发现病害,应立即追肥,注意氮、磷、钾肥搭配。
2、药剂防治:
⑴积极预防:玉米褐斑病要以预防为主,在玉米4-5片叶期,用2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叶面喷雾,可预防玉米褐斑病的发生。
⑵ 及时防治:玉米发病时,用2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叶面喷雾,喷药要均匀周到,保护好上部叶片,尤其是雌穗以上的叶片都要喷到。为了提高防治效果可在药液中适当加些天丰素、磷酸二氢钾、尿素类等,促进玉米健壮,提高玉米抗病能力。

一、症状:主要发生在玉米叶片、叶鞘及茎杆。先在顶部叶片的尖端发生,最初为黄褐色或红褐色小斑点,病斑为圆形或椭圆形,小病斑常汇集在一起,严重时在叶片上出现几段甚至全部布满病斑,在叶鞘上和叶脉上出现较大的褐色斑点,发病后期病斑表皮破裂,叶细胞组织成坏死状,散出褐色粉末,叶脉和维管束残存如丝状,最后叶片退绿发黄、干枯,严重者造成植株枯死。茎上病斑多发生于节的附近,遇风易倒折。
二、发病规律:病菌以休眠孢子(囊)在土地或病残体中越冬。第二年病菌靠气流传播到玉米植株上,遇到合适条件萌发产生大量的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在叶片表面上水滴中游动,并形成侵染丝。侵害玉米的幼嫩组织上。七、八月份温度高、湿度大,有利于发病。低洼潮湿地块和连作地块发病较重,密度大通风不畅的地块发生较重。在土壤瘠薄的地块,叶色发黄,病害发生严重,在土壤肥力较高的地块,玉米健壮,叶色深绿,病害较轻甚至不发病。一般在玉米8—10片叶时易发生病害,玉米12片叶以后一般不会再发生病害。
三、发病原因:1、土壤中及病残体组织中有褐斑病病原体菌; 2、玉米5—8片叶时期,土壤肥力不够,玉米叶色变黄,出现脱肥现象,玉米抗病性降低,是发生褐斑病的主要原因。3、空气温度高,湿度大易发病。
四、防治办法:
1、农业措施:(1)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组织,并深翻土壤。(2)施足底肥,适时追肥。一般应在玉米4—5叶期追施苗肥,追施尿素(或氮磷、钾复合肥)10—15公斤/亩,发现病害,脱肥的应立即追肥,注意氮、磷、钾肥搭配。(3)合理排灌,降低田间湿度,创造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4)重病田应和其他作物轮作2-3年。(5)栽植密度适当,提高田间通透性。
2、药剂防治:(1)提早预防:在玉米4—5片叶期,每亩用25﹪ 的粉锈宁(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叶叶面喷雾,可预防玉米褐斑病的发生。(2)及时防治:玉米初发病时立即用2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叶叶面喷雾,喷药要均匀周到,保护好上部叶片,尤其是雌穗以上的叶片都要喷到。为了提高防治效果,可在药液中加些叶面宝、磷酸二氢钾和尿素等,结合追施速效肥料,即可控制病害,且促进玉米健壮,提高玉米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