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其他禾谷类 > 除草剂引起作物的受害症状及预防? 其他禾谷类

除草剂引起作物的受害症状及预防?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一、药害的诊断(同类除草剂的药害症状基本相似)
1、酰胺类(甲草胺、异丙甲草胺、乙草胺、丙草胺等)。造成药害的症状是:幼芽与幼叶不能完全展开,玉米叶鞘不能正常抱茎;大豆叶片中脉变短,叶皱缩、粗糙,产生心脏形叶,心叶变黄,叶缘生长受抑制,出现杯状叶;花生叶片变小,出现坏死斑。
2、苯氧羧酸类(2.4-滴、2甲4氯)与苯甲酸类(百草敌)。造成的典型药害是:形态畸形,表现为茎短、弯曲或扭转,地上及地下部生出瘤并产生不定根;双子叶植物叶脉近于平行,复叶中的小叶愈合,叶身沿叶缘愈合成筒状,萼片、花瓣、雄蕊雌蕊数增多或减少,且形状异常;禾本科植物形成葱状叶,花序难抽出,出现双穗、小穗对生、重生、轮生等现象。
3、二硝基苯胺类(氟乐灵、二甲戊乐灵等)。药害症状是:根短而粗,无次生根或次生根稀疏而短,根尖肿胀成椿头状,芽生长受抑,下胚轴肿胀。
4、磺酰脲类(氮磺隆、阔叶散、甲磺隆等)。造成药害的症状为:真叶不能抽出,生长点坏死或畸形,导致生长停滞,叶片失绿、坏死或暗绿及出现花青素色,节间缩短,根老化,侧根与主根短,侧根数量少,从出现受害症状至死亡比较缓慢。
5、均三氮苯类(阿特拉津、扑草净、西草净等)与脲类(绿麦隆、敌草隆等)。造成作物叶缘与叶尖失绿、干枯,进而叶肉失绿、干枯,生长停滞,全株枯死。
6、苯达松。造成作物叶片产生褐斑,草甘膦造成叶片缓慢凋萎、失绿和坏死。
二、注意区分易与除草剂药害混淆的症状
(1)生产中异常的环境条件如冰冻、高温、干旱、热风造成的药害症状与除草剂的药害症状相似。(2)追施化肥伤害叶片的症状与触杀性除草剂的药害症状近似。(3)营养缺乏、污染及过量施肥,特别是缺素症、二氧化硫、臭氧、C12等污染造成的症状与除草剂引起叶肉失绿易于混淆。(4)土传病害与一些苗前土壤处理的除草剂药害近似。(5)病毒病及病原菌侵染造成的畸形叶与苯氧羧酸类及土壤处理酰胺、硫化氨基甲酸酯类除草剂造成的叶片畸形近似。药害发生后,应及时多方位观察,以防作出错误诊断。
三、药害的预防与解救
1、预防措施。正确选择和使用除草剂是预防的关键。(1)调节好用药量,正确掌握使用时期。(2)调节好喷雾器械,均匀喷雾,喷后彻底清洗喷雾器。(3)施用长残效性除草剂后,合理安排后茬作物。
2、解救措施。对于除草剂药害应区别对待,有些药害不影响产量,且随作物生长会自然消失,如野燕枯用药后,小麦叶片短时变黄,随生长自然恢复;有的药害造成减产,应及时采取解救措施。

(一)残留药害

对下茬作物造成药害的除草剂叫长残效除草剂。在美国施用咪草烟后种甜菜需间隔40个月,在黑龙江省东部酸性土壤施咪草烟后种甜菜需间隔48个月以上。咪草烟施后当年可降解96%以上,剩余的很难降解,会长期残留在土壤中,微量即可对敏感作物造成药害,如土壤中咪草烟含量2μg/kg(每千克土壤中含有2微克药剂)种甜菜敏感,种油菜和番茄敏感,10μg/kg种马铃薯敏感,12μg/kg种洋葱敏感,17μg/kg种甘蓝敏感。磺酰脲类除草剂氯嘧磺隆、绿磺隆、甲磺隆、胺苯磺隆等在土壤中主要通过酸催化的水解作用及微生物降解而消失,温度、土壤pH值、湿度、有机质含量对水解作用及微生物降解均有很大影响。土壤pH值上升,水解速度下降;土壤pH值下降,水解速度加快。氟磺胺草醚每公顷用纯量超过375克,第二年不能种植高梁、谷子、玉米、甜菜、白菜、油菜、亚麻等,在生产中,氟磺胺草醚用来防治大豆田鸭跖草、问荆、刺儿菜、苣荬菜等,因使用技术、干旱、喷雾机械等问题影响药效,而盲目成倍增加药量,氟磺胺草醚残留药害日趋严重。近三年在我县都出现过甜菜受咪草烟、氯嘧磺隆、氟磺胺草醚残留的药害,2006年在我县嫩江镇四季鲜农户种高梁、玉米受害的情况。长残效除草剂已经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必须引起重视。

(二)除草剂当季药害

1、内吸性药害

内吸性药害易在低温情况下出现。这类除草剂的药害是隐性药害,药害症状一般不明显,常表现为叶色浓绿、抑制生长,对作物产量和品质影响明显,如大豆苗后喷洒氯嘧磺隆、噻吩磺隆等,大豆苗后1-3片复叶期施药,施药后遇低于10℃的温度2天,对大豆有严重的药害,叶皱缩,叶脉褐色、严重抑制生长,茎脆而易折,重的生长点坏死, 根生长受抑制,根少、不长新根,根腐病严重、烂根、重茬大豆药害加重;生长点坏死的如果根腐病轻,在高温条件下10-15天在叶腋下长出新芽,如果重茬大豆根腐病重,可绝产。乙草胺特别是低含量50%的乙草胺,在低温条件下对大豆药害严重,严重抑制大豆幼苗生长,叶色浓绿、叶皱缩、后期遇高温徒长、豆荚少、贪青晚熟。在低温条件下易造成药害的内吸传导型除草剂还有2.4-滴丁酯、2甲4氯、咪草烟、甲氧咪草烟(金豆)、嗪草酮、异丙草胺(乐丰宝)等。

2、触杀性药害

触杀型的除草剂在高温条件下易受药害,由于高温通过改变根部吸水与蒸腾失水间的平衡,可能使作物维管束系统和根系受损伤而限制水分的吸收速度,使作物受药害,触杀型的除草剂一般在温度27℃以上易产生药害,温度越高药害越重,高温伴随干旱加重药害,如灭草松在高温条件下,大豆在施药后2小时二氧化碳的同化过程受抑制,4小时达到高峰,大豆叶下垂,叶可能被灼伤;又如三氟羧草醚(杂草焚)、乳氟禾草灵(克阔乐)、乙羧氟草醚等,施药后大豆叶被灼伤,轻者叶皱缩、出现枯斑、严重的整个叶片枯焦。这类除草剂施后不向作物体内传导,其造成的药害是触杀型的,是表现型的、是外伤,症状明显、容易辨认。如果轮作合理,大豆根部生长良好或根部病害较轻,一般不抑制作物生长,恢复快,在大豆2-3片复叶期施药,对产量影响甚微,减产不超过5%;如果施药过晚或过早(大豆真叶至一片复叶期)药害加重,恢复慢,因贪青晚熟而减产,减产10%以上;

3、飘移药害

喷洒除草剂药液偏离目标的运动称为飘移。飘移可使除草剂污染环境,危害敏感作物。飘移分两类,一类是第一次性飘移,又称主要飘移;另一类是第二次性飘移,包括挥发飘移。飘移和除草剂理化性质、施药时的温度、湿度、风速等条件有关。如2.4-滴丁酯第一次性飘移达11-14%,挥发飘移高达12-19%,在气温15℃以上时,开始挥发飘移,随温度升高而增加;而2.4-滴钠盐第一次性飘移仅为3-4%;麦草畏第一次性飘移为5%。飘移还和喷洒容量、喷雾压力、雾滴大小等有关。雾滴直径100微米以下的雾滴易造成飘移,喷液量过小,压力过大,产生100微米以下的雾滴多。为避免药害的产生首先应合理选择使用药剂,首先针对不同药剂的特性和气候条件来使用,如遇春季低温、高湿等不良气候选用异丙草胺或异丙甲草胺来代替乙草胺。第二,严格按照剂量使用,禁止随意增加药量。第三,掌握好施药时期,避免过早和偏晚施药。第四,尽量减少长残留除草剂的使用,或与其它药剂混合使用,以减少长残留除草剂的用量。第五,合理混配药剂。不要随意混配各种药剂。第六,提高施药技术,选择质量好的喷雾设备,淘汰跑、冒、滴、露的陈旧设备。

针对田间已出现的药害,应积极采取补救措施,加强田间管理,以达壮苗健苗,减轻药害。实践中缓解药害的方法是喷施腐殖酸或氨基酸类叶面肥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如盛源(或豆丰)+天丰素(或复硝钾、云大—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