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经济作物 > > 茶小卷叶蛾和茶卷叶蛾的区别方法?

茶小卷叶蛾和茶卷叶蛾的区别方法?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茶小卷叶蛾又称小黄卷叶蛾、棉褐带卷叶蛾。在浙江省分布普遍,局部茶区发生严重。一年发生4--5代,以老熟幼虫在茶树叶苞内越冬。孵化幼虫在即将开展的芽内及嫩叶尖正面吐丝将叶缘向内卷,藏于期中取食上表皮和叶肉。也有的在重叠的两叶间取食。3龄后吐丝将两片至数叶结成叶苞,当苞内咀食叶片多数被食后,爬移到别处再结新生苞为害。

茶卷叶蛾:寄主 除为害茶树外,还为害油茶、柑桔、咖啡、荔枝、板栗等。

  为害特点 幼虫在芽梢上卷缀嫩叶藏在其中,咀食叶肉,留下一层表皮,形成透明枯斑,后随虫龄增大,食叶量大增,卷叶苞可多达10个叶,蚕食成叶、老叶。

华北、安徽、浙江年生4代,湖南4—5代,福建、台湾6代,均以幼虫在卷叶苞内越冬。安徽越冬幼虫于翌春4月化蛹、羽化,1—4代幼虫分别于5月中下旬、6月下旬一7月上旬、7月下旬一8月中旬、9月中旬至翌年4月上旬发生。广东6—7月均温28℃,卵期6—7天,幼虫期17—30天,蛹期5—7天,成虫期3—8天,完成一代历时3l一52天。幼虫共6龄。一龄3—4天,二龄2—4天,三龄2—5天,四龄2—4天,五龄2—5天,六龄4—9天。个别出现七龄5—9天,幼虫幼时趋嫩且活泼,受惊即弹跳落地,老熟后常留在苞内化蛹。成虫白天潜伏在茶丛中,夜间活跃,有趋光性,常把卵块产在叶面,每雌平均产卵330粒,呈鱼鳞状排列,上覆胶质薄膜,每雌可产两块。芽叶稠密的茶园发生较多。5—6月雨湿利其发生。秋季干旱发生轻。

1、成虫

茶小卷叶蛾:成虫体长约7毫米,展翅16~20毫米,淡黄褐色。前翅近菜刀形。翅面有3条深褐色宽纹,其中中间一条从中部向臀角处分成h形,近翅尖1 条呈"V"形。雄蛾较雌蛾略小,翅面的斑色较暗,翅基褐斑较大而明显。

茶卷叶蛾:成虫体长5~10毫米,翅展22~32毫米;唇须黄褐色,紧贴头部向上弯曲;第二节长,末节短;前翅黄色有褐斑;雄虫前缘宽大,基斑退化,中带和端纹清楚,中带在前缘附近色泽变黑,然后断开,形成一个黑斑。雌虫前翅的基斑、中带和端纹可以分辨,但不清楚;后翅淡杏黄色。

2、卵

茶小卷叶蛾:卵浅黄色,椭圆形、扁平,鱼鳞状排列成椭圆形卵块。

茶卷叶蛾:长0.8~0.9毫米,椭圆形,扁平,黄绿色。成百粒在叶面排成鱼鳞状卵块。卵块长约10毫米,扁平,椭圆形,覆有透明胶质。茧深黄绿色。

3、幼虫

茶小卷叶蛾:幼虫成热时体长16~20毫米,头黄褐色,体绿色,前胸硬皮板浅黄褐色。

茶卷叶蛾:体长15-18毫米、黄绿色。前胸硬皮板近半月形,褐色;后缘更深,两侧下方各有2个小椭圆形褐斑,体表有白色短毛。

4、蛹

茶小卷叶蛾:蛹长约lo毫米,黄褐色,各腹节背面基部均有一列钩状小刺茶小卷叶蛾幼虫。

茶卷叶蛾:纺锤形,长10-16毫米,黄褐色。

茶卷叶蛾是茶树芽叶害虫之一,又名茶淡黄卷叶蛾,后黄卷叶蛾,褐带长卷叶蛾,属鳞翅目卷叶蛾科,学名为Homona magnanima Diakonoff。

国内各主要产茶省均有分布,幼虫吐丝将茶树芽叶卷缀成苞,匿居咀食叶肉,留下一层表皮,形成透明枯斑。

成虫体长8-11mm,翅展23-30mm,淡黄褐色。前翅近长方形,翅尖深褐,翅面淡棕色,多深褐色细横纹。卵椭圆扁平,淡黄色,百余粒聚成卵块作鱼鳞状产于叶面。蛹褐色,长约11-13mm,臀棘长,黑色,末端有小钩刺8枚。

在安徽、浙江一带一年发生4代,湖南4-5代,福建、台湾6代。以幼虫在卷叶内越冬。在皖南4代幼虫分别于5月中、下旬、6月下旬至7月上旬、7月下旬至8月中旬及9月中旬至翌年4月上旬发生。全年常以1、2代发生较多,第3代常因夏季高温干旱和天敌制约,虫口发生较少。

盛孵后喷施80%敌敌畏1500倍液或25%亚胺硫磷1000倍液,或青虫菌每毫升含0.5亿孢子菌液

茶小卷叶蛾是茶树芽叶害虫之一,又名小黄卷叶蛾,棉褐带卷叶蛾,属鳞翅目卷叶蛾科,学名为Adoxophyes orana Fischer von Roslerstamm。

分布与为害:国内各主要产茶省均有分布,幼虫吐丝卷缀芽叶,匿居虫苞内啃食叶肉,残留一层表皮,严重时茶丛蓬面红褐焦枯。除茶树外,且为害油茶、柑桔等。

形态:成虫体长约7mm,翅展16-20mm,淡黄褐色。雄蛾翅面斑色较暗,翅基褐斑较大而明显。成长时体长16-20mm,头黄褐,体绿色。蛹长约10mm。

生活习性:在长江下游一年发生4-5代,华南多达7代,以幼虫在卷苞内越冬,翌年春当气温回升至7-10℃时,开始活动为害。大幼虫受惊善于弹跳逃脱。老熟后即留在苞内化蛹。最适于旬平均温度16-26℃、相对湿度80%以上的温暖湿润的条件下发生。因此常以6月间第2代发生较多,夏茶受害较重;及至炎夏、高温干旱,虫口转少;秋季适温多雨,虫口又会有所回升。

防治:可在始卵期后每三、五天释放一批赤眼蜂共2-3批(2-8万头/亩)。幼虫盛孵后,掌握阴湿天气,按白僵菌菌粉每克含孢子100亿计算,每亩1kg加水100kg喷雾。茶小卷叶蛾颗粒体病毒每亩150mg加水喷雾。化学防治,则宜在1、2龄虫盛期喷药,通常可喷施80%敌敌畏,50%马拉松,25%亚胺硫磷或50%杀螟松10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