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胶病害症状诊断
1、黄瓜黑星病
对植株生长点附近的嫩叶、嫩茎、幼瓜、卷须危害严重。生长点受害,可在2--3天内烂掉,造成秃桩。叶片染病产生褪绿的近圆形病斑、后变为黄褐色,病斑干枯后会穿孔,边缘呈星纹状。茎蔓受害暗绿色水浸状稍凹陷病斑,表皮粗糙呈疮痂状,破裂后流胶,潮湿条件下病部溃烂,可造成部分茎蔓萎蔫。瓜条受害开始流胶,以后发现为深褐色凹陷斑,病斑呈疮痂状,形成畸形瓜,病瓜一般不腐烂,高湿时病斑上长出灰黑色霉层。该病属于低温,耐弱光,高湿病害。最适温度在15℃--22℃,空气相对湿度在90%以上时,棚顶、植株有水滴的情况下病害发生严重。
2、黄瓜疫病
主要危害叶片,茎及瓜条。叶片发病呈暗褐色水浸状圆形大斑,潮湿时软腐,干燥时青白色易破裂。茎受害呈水浸状软腐,缢缩,产生流胶,引起患部以上萎蔫。如植株有几处节部发病,全株很快萎蔫干枯。瓜条受害出现水渍状暗绿凹陷病斑,分泌乳白色流胶,渐变琥珀色,进而软化、软腐,表面长出白色霉,散发恶臭味。该病最适温度在25℃--30℃,露地夏秋高温多雨季节和保护地土壤水分高的地块发病重。
3、蔓枯病
危害茎、叶、瓜条。该病以接近根茎处的茎节为中心发病,浅褐色水浸状,组织软化后流胶,产生龟裂,后期病茎干枯,病斑纵裂成乱麻状,严重时,整株凋零枯萎。叶片受害自叶缘向内发展成“V”字形或圆形褐色病斑,干燥时易破碎。瓜条感病产生黄色褪绿斑,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凹陷色,瓜条畸形弯曲,有时溢出琥珀色流胶。蔓枯病的特点是所有病斑上匀生有黑色小粒点。病菌最适温度在18℃--25℃,空气相对湿度在85%以上易发病。连作地,植株长势弱,排水不良发病重。
二、防治技术
化学技术
星黑病发现病株后及时深埋或烧毁,同时喷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与50%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混合液防治;疫病喷75%百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防治,发现中心病株及时处理病叶、病株;蔓枯病喷10%世高或50%百菌清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防治,茎蔓染病用上述任一种药的50倍米汤药糊涂抹患处效果更好。各种药剂交替使用,隔5--7天喷一次,至少连喷两次。
近几年,黄瓜细菌性流胶病发生的较为普遍,且尤为严重。为解决菜农对突如其来的黄瓜流胶病无从应对的难题,对于黄瓜细菌性流胶病的发生规律,防控措施做了田间试验,为农事生产提供防治依据,进而提高黄瓜产量和菜农们的直接经济效益。
我们于2013年秋冬至2015年冬春,分别对山东、辽宁2个省黄瓜主产区的6个地区(市)8个县17个镇(乡)24个村的病害情况进行了调查,根据该病的症状和发生特点,开展了防治试验,以期为菜农对该病的防治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实用技术。
黄瓜细菌性流胶病的防治试验
1加强病害的物理防治
通过对黄瓜整个生长季病害发生情况的调查发现,防治病害棚室管理是重要的一步。建议菜农黄瓜生长过程中,应注意加强通风透光,降低湿度。具体的操作措施:一是定植不易过深,穴盘内的土坨上面覆薄薄的一层土即可,二是发现苗期有病害发生时,拉开幼苗周围地表薄膜,利于通风透光,降低下部叶片湿度,可防止茎基部染病;三是成株期发病,喷施药剂前,先去掉植株下部染病叶片,减少病残体,再进行药剂喷施,节约用药防治效果更好。
2药剂防治
1.定植期前后药剂防治试验
试验在山东省邹平县焦桥镇试验户孙汉庆的棚内进行。具体操作措施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定植前撒施药土。于2014年12月18日亩用72%硫酸铜钙可湿性粉剂(多宁)1000克+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克+60斤干细土,拌匀撒施在黄瓜定植的畦面上。二是定植时灌根。用72%硫酸铜钙可湿性粉剂(多宁)6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灌根,每穴灌0.1千克,隔7-10天一次,连灌2次,第二期进行的时间为2014年12月28日。三是定植后7-10天进行苗期药剂喷雾,用50%氯溴异氰尿酸水溶性粉剂800倍液+33.5%喹啉铜悬浮剂750倍液+40%沃加福(海藻酸生物发酵液)1000倍液或因可瑞植物保护膜200倍液,(喷雾4次分别为2014年12月28日,2015年1月8日,18日,28日)。对比区域不进行任何药剂喷施。
2.定植期前后防治效果
在试验户孙汉庆棚室内做的对比试验表明:采用定植前药土撒施畦面,定植时用药液灌根,定植后7-10天进行地上部苗期喷雾的对于细菌性流胶病的防效为100%,其病株率和病指为0(参见图1),不用药剂防治的对照区病株率和病指分别为1.88%和0.27。同一棚内不用药的对照区发病症状为,仅在植株上部的瓜须基部出现水渍状病斑,有流胶或淡黄褐色腐烂病斑(参见图2)。瓜蔓和叶片全无症状。2015年3月18日调查,相比较对照区来说,细菌性流胶病可延迟发病85天,防效极为明显,当地菜农高度认可药剂防治效果。
3不同时期、不同药剂的防治表现
实验在邹平焦桥镇进行。分别对曲秀刚、曲庆军、曲秀海的棚室内不同用药方式结果进行调查:(1)曲秀刚,定植初期开始用46.1%可杀得叁千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进行防治,防效为64.99%;(2)曲庆军,用50%氯溴异氰尿酸水溶性粉剂800倍液+33.5%喹啉铜悬浮剂750倍液,发病始期结合农事操作持续用药,防效为79.70%;(3)曲秀海,秋冬重病棚,病重后用药晚,放松管理,未能控制病害。
从调查和试验结果表明:
1.黄瓜细菌性流胶病发病期相对不固定,发病后危害严重。调查显示,该病在2014年秋冬的9月20日的开始,比2013年11月18日提前2个月。特点是发病早、范围广、危害重。一般地块减产20%-30%,严重的地块减产40%-50%,个别地块病株率在80%以上,直接影响菜农的经济损失。
2.黄瓜细菌性流胶病发病可防可控。降低棚室内湿度,增强通风透光等农事措施对该病防治具有较好效果。药剂防治关键是用药时期。2014年秋冬和2015年冬春,调查地和试验地极为严重的黄瓜细菌性流胶病是可以预防的,关键是定植期的前后用药,包括定植前药剂处理土壤,定植时灌根和定植后的喷雾,可以收到良好效果。
3.定植期前后均未用药的,采取相应补救措施,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黄瓜棚一旦发现植株下部茎蔓或叶片或瓜条开始流胶时,及时去除病叶,尤其去掉畦面上覆盖的叶片,使植株下部叶片通风透光,降湿增温,大大减轻植株上部病情,上部新叶发病明显降低。
4. 在使用化学农药的同时结合使用生物制剂,可选用甲壳素、植物保护膜因可瑞、沃家福、海草基因等,诱导植株增强抗病能力,促使植株的再生能力,恢复健康。
下一篇: 家兔霉菌毒素中毒症状表现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