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薯类作物 > 马铃薯 > 如何识别马铃薯的青枯病 马铃薯

如何识别马铃薯的青枯病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马铃薯青枯病也叫洋芋瘟、褐腐病等。它在田间的典型症状是:在一丛马铃薯苗中,突然有一个或几个分枝或主茎出现急性萎缩,但枝叶仍保持青绿色,其余茎叶表现正常。块茎被浸染后,芽眼会出现灰褐色,重的切开可以见到环状腐烂组织。防治方法:采用以农业耕作种植方法为主的综合措施,才能减轻危害,降低损失。防治原则是预防为主,减少或杜绝各种浸染来源,防止扩大传播。一是建立无病留种基地,生产无病种薯。二是采用小整薯播种,减少种薯间病菌传播。三是认真实行轮作制。将其与水稻轮作,对青枯病防效显著,应大力提倡。四是选用抗病、耐病品种。

青枯病是在我省乃至华南地区分布都很广泛、而且危害极为严重的病害,此病全株表现症状。一般幼苗期较少显症,多在现蕾开花后表现急性显症。染病植株比健株稍矮缩,叶色较浅,在晴天的午间一般是上部个别小叶或复叶出现萎蔫,晚间及清晨尚可恢复;以后逐渐加重致全株叶片萎垂不能再恢复,全株茎叶萎蔫死亡,但仍保持青绿颜色,叶片亦不脱落。随后叶脉逐渐变褐,茎部亦出现褐色条纹。横切病株茎部,可见到维管束变褐色,用手挤压有污白色菌脓从切口处溢出,如用玻璃杯盛清水,将病茎切面插入水中,约半分钟后可以见到从维管束切口处排出似雾状的细菌群,这是识别和诊断青枯病的一种最好方法。病株所结薯块如染病轻,外表无明显症状,染病重的脐部变灰褐色湿润状,切开病薯,维管束环变褐,稍挤压亦溢出污白色细菌脓液,严重的块茎外皮龟裂,髓部软腐溃烂。此病对马铃薯有潜伏侵染,外表虽无明显症状,但因细菌已侵入并潜伏薯块内,在贮运销售期间,若条件合适就会继续发展及致引起块茎大量腐烂。 此病是由一种称为青枯假单胞杆菌的细菌侵染引起的。细菌个体极小,短杆状,有端生1-4根鞭毛,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此菌是一种维管束寄生的植物病原细菌,它的寄主范围很广,可侵染33科100余种植物,除茄科蔬菜如番茄、茄子、辣椒等外还侵染烟草、芝麻、花生、大豆、萝卜等多种农作物,病菌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30-37摄氏度,是一种要求高温的细菌,对湿度的要求也较高。

马铃薯青枯病是由青枯假单胞菌引起的细菌性病害,最明显的症状是枯萎。病初叶片白天萎蔫,傍晚可以恢复,后期叶片不再恢复,整株枯萎死亡。病株茎秆表面粗糙,常有不定根长出。纵剖病茎可见维管束变暗褐色或黑色,横切病茎挤压切口有乳白色黏液流出,发病后期茎秆内部腐烂变空。  
青枯病病原菌主要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侵入薯块的病菌在窖内越冬,无寄主时可在土壤中腐生14个月至6年,通过雨水、灌溉水、肥料、病苗、昆虫、人畜以及生产工具等传播,从茎基部或根部伤口侵入。病菌侵入维管束后迅速繁殖并堵塞导管,阻碍水分正常运输,导致植株萎蔫。病菌在10-40℃均可发育,最适温度为30-37℃,最适土壤pH值为6.6。种植带菌种薯或在连作地、低洼地、土壤偏酸的田块种植,易发病。土壤含水量高,连续阴雨或大雨后转晴、气温急剧升高,发病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