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小麦 > 如何识别小麦全蚀病? 小麦

如何识别小麦全蚀病?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为根腐和茎腐性病害,苗期受害,地上部症状不明显,仅病株比健株稍矮,分蘖减少,基部叶片发黄,初生根和地下茎呈灰黑色,严重时次生根也变黑。灌浆至成熟期,症状尤其明显。潮湿情况下,根茎变色部分形成基腐性的“黑脚”症状,最后植株枯死,形成白穗,剥开病基部叶鞘,可见到该病独特的“黑膏药”状物。

小麦全蚀病菌是土壤寄居菌,以潜伏菌丝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腐生或休眠,是主要的初侵染菌源。除土壤中的病菌外,混有病菌的病残体和种子亦能传病,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感染,但以苗期侵染为主。病菌可由幼苗的种子根、胚芽以及根颈下的节间侵入根组织内,也可通过胚芽鞘和外胚叶进入寄主组织内。1218℃的土温有利于侵染。因受温度影响,冬麦区有年前、年后两个侵染高峰,冬小麦播种越早,侵染期越早,发病越重。全蚀病以初侵染为主,再侵染不重要。小麦、大麦等寄主作物连作,发病严重,一年两熟地区小麦和玉米复种,有利于病菌的传递和积累,土质疏松,碱性,有机质少,氮、磷缺乏的土壤发病均重。不利于小麦生长和成熟的气候条件,如冬春低温和成熟期的干热风,都可使小麦受害加重。小麦全蚀病有明显的自然衰退现象,一般表现为上升期、高峰期、下降期和控制期4个阶段,达到病害高峰期后,继续种植小麦和玉米,全蚀病衰退,一般经1-2年即可控制为害。

小麦全蚀病是种子自身携带的病菌所至,播种虫苗后,病菌从小麦根基部叶壳中侵入,到时,整株小麦枯死,穗为白色,无籽粒,稍用力就能拔起,根基部变黑腐烂,用手抹根基部有黑汁抹去,这就是金蚀病。

1.幼苗期:幼苗感病后,初生根部根茎变为黑褐色,次生根上也有很多病斑,严重时病斑连在一起,使整个根系变黑死亡。发病轻的麦苗即使不死亡,也表现为地上部叶色变黄,植株矮小,生长不良,类似干旱缺肥状。病株易从根茎部拔断

2.分蘖期:地上部分无明显症状,仅重病植株表现稍矮,基部黄叶多。拔出麦苗,用水冲洗麦根,可见种子根与地下茎都变成了黑褐色。

3.拔节期:病株返青迟缓,黄叶多,拔节后期重病植株矮化、稀疏,叶片自下而上变黄,似干旱缺肥状。麦田出现矮化发病中心,生长高低不平。

4.抽穗灌浆期:病株成簇或点片出现早枯白穗,并且在茎基部叶鞘内侧形成“黑膏药”状的黑色菌丝层,极易识别。这也是与其它小麦根病区别的主要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