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小麦 > 小麦纹枯病的发病条件? 小麦

小麦纹枯病的发病条件?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小麦纹枯病是由半知菌亚门丝核菌真菌侵染引起。病菌以菌核粘附在病残体上在土中越夏、越冬。小麦播种后开始侵染,一般于小麦拔节后开始明显发病,并不断侵染和再侵染。一般春季温暖潮湿有利于发病。

纹枯病菌发生的适宜温度5℃—25℃,最适温度14℃—20℃。3—4月份降雨量偏多,田间高湿对病害发生有利。

纹枯病菌发生的适宜温度5℃—25℃,最适温度14℃—20℃。降雨量偏多,田间高湿对病害发生有利。

病菌的菌核和菌丝在被害植物残体上或在土壤内越夏或越冬,成为初次侵染的主要菌源。被害植株上的新病斑可长出菌丝,伸出寄主表面,向邻近的麦株蔓延进行再侵染。冬麦播种过早、太密,冬前麦苗过旺或使用氮肥过多,麦苗徒长的麦田,以及春季遭受低温寒害、脱肥或灌水太多的麦田,发病均较重。秋冬温暖,翌年春季多雨潮湿的天气,施用带病残体且没有腐熟的粪肥,以及酸性土壤,均有利于发病。小麦品种间的抗病性有明显差异。 

病菌以菌丝或菌核在土壤和病残体上越冬、越夏。播种后开始侵染为害,在田间发病过程可分为五个阶段,即冬前发病期、越冬期、横向扩展期、严重度增长期和枯白穗发病期。冬前发病期,小麦发芽后,接触土壤的叶鞘被纹枯病菌侵染,症状发生在土表或咯高于土面处;越冬期,外层病叶发黄枯死,部分冬前病株带菌越冬,并成为春季发病的侵染源;横向扩展期,春季2月下旬至4月下旬,气温升高,病菌在麦株间传播扩展,侵染茎秆,使病斑迅速扩大,分蘖枯死;枯白穗发生期,5月上中旬后,发病部位、受害茎数趋于稳定,但发病重的因输导组织受害迅速失水枯死,田间出现枯孕穗和枯白穗,发病适温20°C左右。凡冬季偏暖,早春气温回升快,阴雨多,光照不足的年份发病重,冬小麦播种过早,秋苗侵染机会多,重化肥轻有机肥麦田发病重,沙土重于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