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害
1.茎枯病
1.1症状 该病发生部位在茎和枝条上,主要为害茎、枝和叶。主茎初期发病一般距地面30公分左右处出现周缘水浸状病斑,而后扩大成梭形或线条状暗褐色斑,以后仍可扩大成边缘赤褐色、中间灰白色的大型病斑,其上散生很多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病原菌侵入后从表层很快扩展到茎木质部及髓部,病斑绕茎或枝一周后,致病部以上茎秆失水枯死。如大气干燥边缘界线清晰,不再扩大成为慢性型病斑,若天气阴雨多湿,尤其是露地种植,病斑可迅速扩展蔓延成急性型发病,整个茎部全被包围,致病斑上部茎枝枯死,不仅影响嫩茎的质量,甚至造成绝收,成为芦笋生产中的毁灭性病害。
在枝和拟叶上也有发病,首先出现褪色小点,而后边缘变成紫红色,中间灰白色并散生黑色小粒点。由于迅速扩展包围,枝梗则易折断以致枯死。拟叶上发病来势更猛,田间几天内可成片枯黄。
1.2防治技术(措施)
1.2.1 推广大棚设施栽培。这是控制该病最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大棚设施栽培避免灾害性气候,有效地控制了茎枯病的发生,减少田间用药次数和用药量,降低用药成本,增加产量,提高了产品食用的安全性。
1.2.2 选用抗病品种。目前大面积种植的芦笋较多是F2代的劣质种子,本身的抗病性能就很差,只有选用抗病力强的F1代品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病害问题。优良F1代全雄杂交种,不仅对芦笋茎枯病有抗病能力,而且还能显著提高产量,增加收入,降低药本。目前可选用Grande F1(格兰蒂)、Purple Passion F1(紫色激情)、GRANDEF1格兰德)、浙丰O3411 F1等品种。
1.2.3 清除田间病株残体,减少菌源数量。清除并集中烧毁病株残体是压低初侵染菌源、控制发病的重要措施。主要抓好两个环节:一是在芦笋的生长季节中,发现田间有发病植株应及时拔除并带出田间进行集中烧毁;二是秋季(11月底)芦笋秆收割后,进行彻底清园,将芦笋秆及田间的枯枝清出田外,集中烧毁。
1.2.4 合理肥水运筹。大棚芦笋产出量高,需肥量也大,要重视种植时和每年冬季深施有机肥,要根据测土配方合理氮、磷、钾和微肥的施肥比例。提倡有机、无机、生物肥相结合,有机肥必须经过酵素菌堆腐、沤制等无害化处理后进行使用,避免因施新鲜畜、禽粪便引诱地下害虫危害。增加有机肥的使用,协调碳、氮比例,有利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力。芦笋喜旱怕湿,在大棚栽培条件下,仍需配套好灌排系统,特别是排水系统要畅通,防止田间暗渍造成棚内湿度过大,加重病害的发生。
1.2.5 药剂防治。重点保护母茎和第一、二批分枝。一般每亩田可用40%品星(氟硅唑)20-25ml兑水90-100㎏或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均匀喷雾预防。
2.根腐病
2.1症状 该病主要危害茎基、根部。初发生时,感染部位变成褐色,皮层逐渐腐烂,病菌在根圈蔓延,植株生长渐衰,出笋少,笋体小,直到根系内长满白色菌丝体,髓部变色,根系完全溃烂,植株矮小、黄化,凋萎后枯死。
2.2防治技术(措施)
2.2.1 选用抗病或耐病的全雄F1代品种。如Grande F1(格兰蒂)、 GRANDEF1(格兰德)等。
2.2.2 搞好种子处理。可在播种前将种子放在0.5-1%的次氯酸钠溶液中浸种10分钟,控制种子带病传播。
2.2.3 严格选地。笋田应选择前茬为水稻的田块为好。桑园、苹果、马铃薯、甘薯等有该病发生的前茬田块不宜作为芦笋种植田使用。
2.2.4 强化管理。及早发现个别病株,就要拔除并挖出病根带出田外销毁,必要时可对挖出根部的土地进行石灰消毒。
2.2.5药剂防治。可用45%代森铵1500倍液浇灌消毒土壤。
3、灰霉病
3.1症状 主要发生在嫩茎抽生期,拟叶将张开时遇连阴雨天气,小分枝和拟叶受侵害产生灰黑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致新长出嫩枝、拟叶变黑后干枯。
3.2防治技术(措施)
3.2.1 选用抗病全雄F1代抗病品种。
3.2.2 加强棚内管理。特别遇连阴雨天气,要调控好棚内温湿度,尽量避免棚内低温高湿小气候条件的出现,千方百计降低棚内湿度,创造不利病害发生的良好气候环境。
3.2.3 药剂防治。很有必要时可在长拟叶时的傍晚,用百·腐烟剂闭棚熏防。烟剂熏防是否影响大棚塑膜的使用寿命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二、虫害
1.蚜虫
1.1危害症状 蚜虫是刺吸性杂食害虫,成虫及若虫在芦笋的嫩枝及拟叶上刺吸芦笋体内的养分,使植株生长不良,嫩枝及拟叶受害后往往萎缩封顶呈丛状,既不抽枝,也不长拟叶,使地上部生长受阻,对下年产量及品质带来影响。蚜虫除对芦笋造成危害外,还能传播多种病毒病。
1.2防治技术(措施)
1.2.1 覆盖防虫网。在大棚栽培条件下,以不影响棚内降湿的前提下,在大棚边膜通风处覆盖防虫网,阻止虫源的侵入,减轻或不造成蚜害。
1.2.2 药剂防治。每亩可用40%啶虫脒水分散粒剂3.6-5.4g兑水80-100㎏喷雾。具体水量视植株群体大小作适当调整。
2.粉虱(烟粉、白粉虱)
2.1危害症状 粉虱成、若虫以刺吸式口器刺吸芦笋拟叶的汁液,造成拟叶褪色、变黄、萎焉、枯死脱落形成光秆。粉虱危害时还分泌蜜露,污染拟叶和嫩枝,诱发煤污病等真菌病害,严重时出现灰黑色霉层,影响光合和呼吸作用。同时粉虱还能传播病毒病。
2.2防治技术(措施)
2.2.1 培育栽植“无虫苗”。育苗时把苗床和生产大棚分开,育苗前对苗床彻底清除残虫、杂草残株,通风口增设防虫网防止外来虫源,做到定植苗无虫。
2.2.2 调整作物布局。可在芦笋种植区外围,调整种植禾本科等非粉虱寄主作物,形成作物隔离带,控制迁移扩散。
2.2.3 生物防治。有条件的可在大棚内放丽蚜小蜂防治粉虱,可控制危害。
2.2.4 药剂防治。可用25%吡蚜酮悬浮剂2500倍液或20%烯啶虫胺可溶液剂2500倍液喷雾。
3、夜蛾(甜菜、斜纹夜蛾)
3.1危害症状 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均以幼虫食取芦笋拟叶和茎秆表皮为主,也危害嫩茎。初孵幼虫群集在卵块周围啃食拟叶和幼嫩部位。甜菜夜蛾3龄后分散危害,啃食嫩茎导致变形,失去商品价值;啃食母茎表皮、嫩枝,影响母茎生长,影响鲜笋产量;斜纹夜蛾2龄后就分散危害,4龄后增大食量,啃食嫩茎造成孔洞和缺刻、变形弯曲,失去商品价值,植株的枝、叶被害后生长不良,影响产量。
3.2防治技术(措施)
3.2.1 设置防虫网。可在大棚四周边膜位置覆盖防虫网阻隔,日常进出大棚操作时要及时关上门,以防成虫潜入。
3.2.2 药剂防治。掌握在幼虫未扩散前用药,最迟也要在幼虫3龄前于傍晚用好药。4龄后防效较差。药剂可选用5%虱蟎脲乳油800倍液喷雾或每亩用5%抑太保乳油40-80ml或24%雷通悬浮剂15-20ml兑水75-100㎏喷雾防治。
上一篇: 播种机使用操作要点有哪些?
下一篇: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是于哪年起施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