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精准定量栽培是按高产形成规律把群体质量及其动态指标定量化,依据调控措施定量的原理和方法把栽培技术指标全程定量化,进而将这三大部分进行系统集成,实现水稻精准定量栽培与管理,使各项技术的应用及彼此间的配合均能达到适时适量、发挥最大的利用效率,满足“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综合目标要求,具有很好的增产前景。
1、水稻精准定量栽培:主要通过通风透光发挥边行优势达到增产目的,同时还降低了生产成本。主要栽培要点是:根据风向和光照条件来确定水稻栽培的大小行距,大行距40厘米X小行距30厘米。每4丛为一个栽培单位,每丛之间的距离为10厘米。也可以根据水稻田块的肥力情况来调整大小行的距离,每亩栽1.6-1.9万丛。移栽至返青期浅水管理,分蘖期适当晒田,孕穗期深水管理,后期进行干湿交替灌溉。
2、病虫害防治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水稻为中心,从稻田生态系统出发,综合考虑有害生物、有益生物及其环境等多种因子,针对性选用抗病品种,利用合理的农艺方法,实施健身栽培;选择合理茬口、轮作倒茬等措施,减轻或控制有害生物;协调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无害化化学防治等治理措施,对病虫害及时预测预报且准确施药,以获得最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水稻精准定量栽培:主要通过通风透光发挥边行优势达到增产目的,同时还降低了生产成本。主要栽培要点是:根据风向和光照条件来确定水稻栽培的大小行距,大行距40厘米X小行距30厘米。每4丛为一个栽培单位,每丛之间的距离为10厘米。也可以根据水稻田块的肥力情况来调整大小行的距离,每亩栽1.6-1.9万丛。移栽至返青期浅水管理,分蘖期适当晒田,孕穗期深水管理,后期进行干湿交替灌溉。
1.水稻品种生育指标与诊断技术应用水稻出叶和各部器官生长之间的同步、同伸规则,以叶龄模式对水稻品种各部器官(根、叶、蘖、茎、穗)的建成和产量因素形成在时间上作精确定量诊断。重点是明确与应用水稻品种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拔节叶龄期、穗分化叶龄期适宜生育指标及调控措施应用的叶龄模式,使栽培技术模式化、规范化。
2.高产群体质量指标与诊断技术在适宜叶面积基础上,通过提高群体总颖花量、粒叶比、有效与高效叶面积、单茎茎鞘重、颖花根活量,增加抽穗结实期群体光合积累量,提高群体质量,实现高产。关键是明确与应用主体高产水稻品种分阶段(有效分蘖期、无效分蘖期、穗分化期、抽穗结实期)群体苗数、叶色、干物质重等发展动态的形态生理指标,并采取适当措施,对各部器官的生长,作定向、定量的调控,保证水稻高产群体的形成,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3.标准化壮秧指标与精确定量培育技术主要以旱育秧和小苗育秧为主,在适宜秧龄的基础上,保持秧苗叶蘖同伸。
上一篇: 如何建好养蟹池塘的防逃设施?
下一篇: 甘蔗褐条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