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小麦 > 旱地小麦的生育特点是什么?高产栽培的关键技术是什么? 小麦

旱地小麦的生育特点是什么?高产栽培的关键技术是什么?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旱地小麦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在大群体(亩穗数在50万以上)的基础上,穗粒数仍然较多。 旱地小麦生长表现株型好,叶片较小,植株清秀,生育后期中下部叶片维持青绿的时间长,有利于保持后期较大的叶面积系数,促进光合物质的生产。 旱地小麦群体分蘖高峰期出现在返青期,起身拔节期分蘖迅速下降,有利于大蘖壮秆大穗,避免拔节后群体过大,田间郁闭,光照不良,易倒伏,穗头变小的缺点。旱地小麦熟相好,有利于光合物质向籽粒中的运转分配,进而提高经济系数,一般旱地高产小麦经济系数在0.5左右。

栽培技术

1 施肥技术 旱地缺水常与土壤瘠薄相伴随,不仅要满足当季增产需要,还要考虑培肥地力,要点如下: 1)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单施有机肥或单施化肥都可增加产量,但培肥地力,以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效果更好。为大幅度提高产量并迅速培肥地力必须在尽量增施有机肥的同时,增加化肥的投入,实行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   2)氮磷钾肥配合施用。由于旱地大多氮磷养分失调,一般施磷肥的增产作用大于施氮肥的增产作用,而氮磷配合施互作效应显著。因此,旱地小麦施肥必须氮磷配合,并加大磷肥的比小麦玉米一体化栽培技术重,氮磷比一般为1:1为宜。贫钾地区施钾肥有突出的增产效果,要配合施用钾肥。

2 耕作措施 旱地小麦播种前土壤耕作,要求既要有利于底墒好,又要保证播种时表墒好,后者对全苗壮苗更有重要意义。传统的小麦播种前土壤耕作包括前作物收获前中耕、前作物收获后及早深耕、耕后耙耱、播种前后镇压等一整套措施。这些措施只要运用得当,一般年份均会获得十分明显的增产效果,要因地制宜用好。但应看到,以耕耙耱为体系的传统播前土壤耕作其固有弱点,用大型拖拉机深翻耕弱点显露的更加明显。主要是深翻耕加上耕后所进行的项次众多的耙耱易使耕层失墒过多,干旱年份不利苗全苗壮。

3 旱地小麦覆膜技术 该项技术具有以下优点①节水保墒,增强小麦抗旱能力;②提高地温,促进小麦生产进程;③增加群体,提高小麦成穗率;④个体健壮,干物质积累快;⑤增产显著,经济效益好。该项技术在旱地小麦生产上推广能取得明显的增产效果。

4 苗情及群体指标的调控 旱地小麦不同类型苗情及冬前群体直接影响穗数与粒数同步增长及麦苗不早衰等重要生育特点的表现,从而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小麦产量高低。旱地小麦壮苗标准不仅要求营养生产量适宜,还必须具有较高的质量,即麦苗有较强的活力。

5 田间管理 旱地小麦田问管理以保墒为主,而保墒措施重在镇压,次为划锄。播种后耕层墒情较差时即应进行镇压,以利于出苗。早春麦田管理,在降水较多年份,耕层墒情较好时应及早划锄保墒;秋冬雨雪较少,表土变干而坷垃较多时应进行镇压,或先镇后锄。 旱地小麦追肥也有增产效果,底肥没施足时可以追肥。追肥要早追,并注意深施埋严。

旱地小麦,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依靠自然降水栽培小麦。这类地区小麦全生育期降水少,缺乏灌溉条件,小麦生长全靠自然降水,其产量的高低与生长年度降水多少及降水的适时程度关系密切。中国的旱地小麦主要分布在东北西部、华北北部、西北、内蒙古以及青藏高原。这些地区小麦全生育期降水为150~250毫米,如果田地制宜地采用相应的耕作栽培措施,旱地小麦也能获得较好收成。在国家退耕还林的政策大背景下,目前旱地小麦已经极少种植。只有西北甘肃古浪县一带,红秃头旱地小麦作为一种特产还有少量种植。

农田建设

旱地小麦多分布在水土流失和土壤风蚀地区,搞好农田建设,防止水土流失提高蓄墒抗旱能力,才能稳产丰产。丘陵区和旱塬地,坡度在25°以上者,应退耕还林、还牧,植树种草,增加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坡度在25°以下的山坡地可以种麦,沿山坡等高线横向耕作,建成水平梯田。缓坡地或旱塬地,则在沿等高线翻耕时,加深加宽沟垄,并横向修筑土档,使田块形成小区,建成垄作区田,增加拦蓄雨水能力。梯田堰埂不仅要拍紧打实,而且要种草固堰,防止堰堤垮榻。梯田平整后,如耕层生土过多,可结合深耕增施有机肥,以加速土壤熬化提高地力。地段坡度大的适当分块乎整,按照小平、大不平方式,分层修成水平梯田。风蚀地区要种草植树,修筑防护林带,以利于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

耕作蓄水

深耕可破除犁底层,加深耕层,改善土壤通透性,增加蓄水保墒能力。深度一般以23~26厘米为宜,耕层宜逐年加风避免一次过深导致表层生土过多,影响当年小麦生长。

中国北方冬麦区的旱地小麦生长期间多处于旱季,降水量少。而麦收后休闲期间雨水较氮约占全年降水的60%以上,深层可把这个时期的雨水蓄积在土中以供下茬小麦利用,这是夺取旱地小麦丰产的关键。通常在2米深的小麦根系活动层内,其有效储水量可达250毫米以上,能够补充小麦生育期内雨水不足,发挥"伏雨春用"作用,可以确保稳产增收。深耕必须结合耙、耱保墒,减少表层土壤水分蒸发。伏前要抢时深耕,伏中多犁多耙,立秋后则多耙少犁,播前无雨只耙不犁。春麦区入冬时要进行土壤镇压,以压碎土块,减少蒸发;早春当地表化冻3~5厘米时顶凌耙地,以消除土壤板结,防旱保墒。风多蒸发量大的春麦区,可实行免耕、少耕以及深松之、耙耱地等耕作方法。

轮作施肥

合理轮作与增施肥料可以维持土壤营养平衡、调剂各种养分的累积和消耗,恢复并提高地力。中国北方部分旱地冬小麦实行夏闲,确保以一年熟为主的种植方式,可以促进地力恢复和有效蓄水。小麦连作时间,冬、春小麦均以2~3年为限不宜过长,否则不利于培肥地力。适当地扩种一些菌错、豌豆、小扁豆、毛叶菩于、油荣等与小麦轮作,是培肥地力的有效方法。东北春麦区多以大豆作小麦前作;黄土高原早地冬麦区则实行小麦、豌豆轮作。增施肥料应以有机肥和化肥相结合;贯彻底肥为主,追肥为辅的原则。早地冬小麦在播前用有机肥和化肥作底肥或种肥,均宜一次深施,尽量减少分期施用,以避免因客早施肥而影响肥效。旱地春小麦底肥则宜结合秋耕时深施。

培育壮苗

旱地小麦要特别重视培育壮苗。由于早地小麦播种的适宜期短暂,应早作安排趋墒及时播种。在表墒不足而底墒较好的情况下,可采用深种强盖或先镇压提墒再播种的方式;丘陵坟地或旱塬地,可结合水平沟或区田垄作等抗早拼作措施,进行垄沟种植,播种前后均须镇压,随播随压,墒差时宜重压。早地小麦采用沟播方式或种后保留播种沟,有利于蓄水、增温、防寒。春麦区在冬前整好地的条件下,早春应趁返浆期适时耙糟枪墒下种;东北春麦区的部分干旱区,水分蒸发大且风蚀严重,采取不深拼而深松土和耙茬播种小麦的方法。

管理注意事项

麦田管理要注意防寒、保墒,促苗发育。北方冬小麦于越冬开始时碾压、耙摄,结合追施适量化肥。早春解冻返浆期顶凌耙麦;起身至拔节前结合降雨可及时中辨,如底把不足肥力不济昧要在早春深施化肥,便于趋墒发挥肥效。春小麦生育期短,发育快,可在三叶期压苗提墒抗导线苗后中拼保墒,但须防止埋苗;追把也宜在三叶期趋墒一次深施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