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螟成虫灰黄或灰褐色,体长10~15毫米,前翅灰黄色,边缘有7个黑点,后翅白色。雄蛾略小,体色和翅色略深,触角鞭状,雌蛾前翅黑点不太明显,触角丝状。卵长1.28毫米,粗0.78毫米,淡黄色,扁平椭圆形,卵粒表面有龟甲状刻印。卵块成2行排列,产于叶片背面。幼虫体长28毫米。初孵时乳白色,成熟后淡黄色,背面有褐色突起,两侧有紫色亚背线。蛹长12~16毫米,红褐至暗褐色,腹末稍钝,腹部各节间有白色环线。
姜螟一年可发生3~4代,世代重叠,以末代老熟幼虫在作物或杂草上越冬,翌春化蛹。成虫羽化后,白天隐藏在作物及杂草间,傍晚飞行,有趋光性。夜间交配,交配后1~2天产卵。每头雌虫平均产卵180~210粒。幼虫孵化后开始咬食茎叶。华北地区一般于6月上旬开始出现幼虫,一直危害至姜收获,其中7~8月发生量大,危害重。
上一篇: 网围养蟹有什么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