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养殖技术 > 家畜养殖 > 其他家畜 > 犬保种工作的主要措施? 其他家畜

犬保种工作的主要措施?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一) 划定良种基地

一般认为,保种应在原产地进行,因为原产地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条件对该品种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流通领域的拓宽,社会经济和科技水平的发展,异地保种已成为可行。异地保种尽可能在环境条件与原产地相似的地方确定良种基地,良种基地若进行了几个犬种的保纯,应严防群体混杂,这是保种的一项首要措施。

(二) 建立保种核心群,确定适宜的公母比例

核心群是保种的基础。繁育单位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犬业发展的需要建立一定数量的核心群,确定适宜的公母比例有利于品种的延续。犬核心群的公犬数一般要求在20头以上,如果目前没有足够数量的优质公犬,可由少量开始,以后在各世代中选优增添或通过其他途径补充。母犬数随繁育任务和社会需求而定,如果其他生产和繁殖任务不重,少留一些也无妨,但不能少于公犬数。一般适宜的公母比为1:3~5。

(三) 确定合适的世代间隔

世代间隔是指双亲产下种用子女时的平均年龄。在育种和改良时,通过各方面的综合措施,犬群的性能得到了提高,其世代间隔缩短能早见成效。而在保种工作中,适当地延长世代间隔,可延缓种群的衰退积累速度,拓宽种群的利用年限,但并不是越长越好。一般来说,大型犬5岁是壮年趋向衰老的转折,因此,笔者认为保种核心群的世代间隔定为4年较合适。

(四) 选用适当的留种方式

犬保种工作中采用各家系等数留种法较为适当。即在每一世代留种时,都按各家系等数留种,每一公犬的后代经后裔测定,选留一头公犬; 每一母犬的后代选留等数的母犬。同时注意淘汰有衰退表现的个体。

留种方式对近交系数的增长影响极大。在相同的群体有效含量下,采用各家系等数留种,其近交系数增量显著低于随机留种的近交系数增量。例如,群体有效含量为30,在近交系数达到0.2时,采用随机留种方式需10世代左右; 以各家系等数留种方式可在25世代左右,推迟了10多个世代,有效地缓减了衰退速度,延长了开发利用年限。

保种核心群的个体一般不做严格的选择,否则群体就会朝着选择的方向发生定向的改变,而有些改变并不符合保种要求。如大力选择体格高大的威猛性,势必影响体型适中的灵活性个体的保存,最终导致品种类群体型和性情的改变。但并不是说保种核心群就不做个体选择,选择应以保种目标为依据,对个体进行性能测定,对符合保种要求的予以留种。

(五) 注意保种核心群的选配工作

保种核心群的选配应防止近交。下一代的选配可用公犬不变,更换另一家系的母犬与之交配的方式进行。有亚群的核心群亦可采用调换公犬群的办法。这样能有效地遏止近交系数的增长。在性状的选配上应灵活地施用同质选配和异质选配,防止保存性状的衰退。

(六) 搞好协作

保种并不意味着种犬品质停滞不前。保种工作可与品种选育工作结合进行,以保证群体品质特别是性状的稳步提高。要正确处理保种与提高、保种与使用的关系,提升保种工作水平。保种中的选育不能急于求成,要确保保存性状不发生退化,真正做到消除有害基因和毫无利用价值的性状,切不可追求改进量或突出少部分性能而违背了保种目标,致使基因库的基因大量流失。

(七) 加强制度建设,收集档案材料

保种工作是一项技术工作,更是一项管理工作。各技术措施的实施必须以管理工作做保证,所以要加强保种工作的制度建设,规范各项日常工作。如选配计划的落实、配种记录、分娩记录、性能检测等等。同时要注意收集档案材料,并进行统计和分类管理,为各项工作方案的改进提供依据。

(八)积极开展保种工作中的科学研究

犬与其他家畜不同,它广泛应用于公安、海关、边防、医学、消防、救护、救生、狩猎、畜牧、伴侣、表演等领域,不同的用途对犬的性能要求不一。许多决定犬品质的主要性状及指标的研究,目前仍以个人经验主观臆断。如犬的行为性状分类、科学测定与量化,行为性状的遗传力评估、配合力测定,保种的优化设计等等,这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一) 划定良种基地

一般认为,保种应在原产地进行,因为原产地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条件对该品种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流通领域的拓宽,社会经济和科技水平的发展,异地保种已成为可行。异地保种尽可能在环境条件与原产地相似的地方确定良种基地,良种基地若进行了几个犬种的保纯,应严防群体混杂,这是保种的一项首要措施。

(二) 建立保种核心群,确定适宜的公母比例

核心群是保种的基础。繁育单位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犬业发展的需要建立一定数量的核心群,确定适宜的公母比例有利于品种的延续。犬核心群的公犬数一般要求在20头以上,如果目前没有足够数量的优质公犬,可由少量开始,以后在各世代中选优增添或通过其他途径补充。母犬数随繁育任务和社会需求而定,如果其他生产和繁殖任务不重,少留一些也无妨,但不能少于公犬数。一般适宜的公母比为1:3~5。

(三) 确定合适的世代间隔

世代间隔是指双亲产下种用子女时的平均年龄。在育种和改良时,通过各方面的综合措施,犬群的性能得到了提高,其世代间隔缩短能早见成效。而在保种工作中,适当地延长世代间隔,可延缓种群的衰退积累速度,拓宽种群的利用年限,但并不是越长越好。一般来说,大型犬5岁是壮年趋向衰老的转折,因此,笔者认为保种核心群的世代间隔定为4年较合适。

(四) 选用适当的留种方式

犬保种工作中采用各家系等数留种法较为适当。即在每一世代留种时,都按各家系等数留种,每一公犬的后代经后裔测定,选留一头公犬; 每一母犬的后代选留等数的母犬。同时注意淘汰有衰退表现的个体。

留种方式对近交系数的增长影响极大。在相同的群体有效含量下,采用各家系等数留种,其近交系数增量显著低于随机留种的近交系数增量。例如,群体有效含量为30,在近交系数达到0.2时,采用随机留种方式需10世代左右; 以各家系等数留种方式可在25世代左右,推迟了10多个世代,有效地缓减了衰退速度,延长了开发利用年限。

保种核心群的个体一般不做严格的选择,否则群体就会朝着选择的方向发生定向的改变,而有些改变并不符合保种要求。如大力选择体格高大的威猛性,势必影响体型适中的灵活性个体的保存,最终导致品种类群体型和性情的改变。但并不是说保种核心群就不做个体选择,选择应以保种目标为依据,对个体进行性能测定,对符合保种要求的予以留种。

(五) 注意保种核心群的选配工作

保种核心群的选配应防止近交。下一代的选配可用公犬不变,更换另一家系的母犬与之交配的方式进行。有亚群的核心群亦可采用调换公犬群的办法。这样能有效地遏止近交系数的增长。在性状的选配上应灵活地施用同质选配和异质选配,防止保存性状的衰退。

(六) 搞好协作

保种并不意味着种犬品质停滞不前。保种工作可与品种选育工作结合进行,以保证群体品质特别是性状的稳步提高。要正确处理保种与提高、保种与使用的关系,提升保种工作水平。保种中的选育不能急于求成,要确保保存性状不发生退化,真正做到消除有害基因和毫无利用价值的性状,切不可追求改进量或突出少部分性能而违背了保种目标,致使基因库的基因大量流失。

(七) 加强制度建设,收集档案材料

保种工作是一项技术工作,更是一项管理工作。各技术措施的实施必须以管理工作做保证,所以要加强保种工作的制度建设,规范各项日常工作。如选配计划的落实、配种记录、分娩记录、性能检测等等。同时要注意收集档案材料,并进行统计和分类管理,为各项工作方案的改进提供依据。

(八)积极开展保种工作中的科学研究

犬与其他家畜不同,它广泛应用于公安、海关、边防、医学、消防、救护、救生、狩猎、畜牧、伴侣、表演等领域,不同的用途对犬的性能要求不一。许多决定犬品质的主要性状及指标的研究,目前仍以个人经验主观臆断。如犬的行为性状分类、科学测定与量化,行为性状的遗传力评估、配合力测定,保种的优化设计等等,这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一、建立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是顺利开展繁育工作和队伍管理的根本保障

二、打破旧理念,树立新的繁育观

三、充分挖掘种犬繁育潜力

四、加强饲养管理和适度运动,保证种犬健康体质

五、加大留种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