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法规 > 检疫法规 > 怎样识别小麦矮腥黑穗病?其危害性怎样?可采用哪些检疫措施? 检疫法规

怎样识别小麦矮腥黑穗病?其危害性怎样?可采用哪些检疫措施?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小麦矮腥黑穗病病原黑粉菌(简称TCK)刺激麦株产生较多分蘖,比健株多一倍以上,最多至30-40个。有些小麦品种幼苗叶片上出现褪绿斑点或条纹。拔节后,病株茎秆伸长受抑制,明显矮化,高度仅为健株的l/4―2/3,个别病株高度只有10-25厘米,但一些半矮秆品种病株高度降低较少。病株穗子较长,较宽大,小花增多,达5-7个,有的品种芒短而弯,向外开张,因而病穗外观比健穗肥大。病穗有鱼腥臭味。各小花都成为菌瘿。菌瘿黑褐色,较网腥的菌瘿略小,更接近球形,坚硬、不易压碎,破碎后呈块状,内部充满黑粉,即病原菌的冬孢子。在小麦生长后期,病粒遇潮、遇水可被胀破,孢子外溢,干燥后成为不规则的硬块。小麦矮腥黑穗病的典型症状与小麦其它腥黑穗病有明显区别。

危害性:小麦矮腥黑穗病的病株矮化,籽粒为菌瘿所代替,造成严重减产。通常病穗率即为减产率。病田发病株率一般为10%-30%,严重发生时可达70%-90%。矮腥又是土传病害,一旦发生,很难防治。

检疫措施:包括对疫麦进行灭菌处理,不准进境小麦作种子用,加强对进境小麦流向、对面粉加工厂、对麦?和下脚料以及麦?加工的饲料的检疫监管;加强我国小麦产地的疫情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