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小麦 > 小麦粒线虫病有什么特点? 小麦

小麦粒线虫病有什么特点?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该病的发生与气候、土壤、肥水和小麦品种等都有关系。

在小麦苗期,幼虫孵化期,若遇天气凉爽而土壤湿润,土壤空隙内充满了水分,使幼虫能够尽快孵化并向植物根部移动,就会造成对小麦的严重危害;土壤平均含水量在8%--14%之间,有利于发病,含水量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线虫的发育;一般在砂壤土或砂土中该线虫群体大,危害严重,黏重土壤中危害较轻;氮肥能抑制线虫群体增长,钾肥则能刺激线虫孵化及生长,土壤水肥条件好的地块,小麦生长健壮,危害较轻;土壤肥水状况差的地块,危害较重;抗性强的品种发生轻。发生规律(资料报道)孢囊内卵孵化的最适条件为土壤湿润、地温10℃左右;如果中间不被干旱打断,孵化可继续到秋天。通常每一整季作物只完成一代。长江中下游麦区11-12月平均气温9度以上,播种后25-35天2龄幼虫侵入麦根,第二年2-3月份再次侵入寄主,播后130-150天根外可见白色雌虫一般禾谷作物连作发病重,轻沙质土比粘土发病重。胞囊(越夏、越冬)遇适宜条件(10℃以上、土壤润),卵孵的幼虫→侵入根部→胞囊(孕卵的雌成虫)→发育成熟(5/底、6月初)脱落土中;带有胞囊的土壤通过农事操作活动而传播是主要途径。流水、农机具沾附。
发病症状

小麦在苗期、返青拔节期和灌浆期均可发病。苗期发病,地上部植株矮化,叶片发黄,麦苗瘦弱,分蘖明显减少或不分蘖,类似缺肥缺水状,地下部分根系有多而短的分叉,根部出现大量根结;返青拔节期发病,病株生长势弱,明显矮于健株,病苗在田间分布不均匀,常成片发生,根部有大量根结,生长不良;灌浆期发病,小麦群体常出现绿中加黄,高矮相间的山丘状,根部可见大量线虫白色胞囊,成穗少,穗小粒少,产量低。根部:根尖生长受抑制,次生根多而短,严重时纠结成团,根生长得浅并显著减少,分孽明显减少;后期被寄生处根侧可见先白色发亮后变褐发暗的胞囊,为识别此病主要特征。仅雌成虫期可见胞囊。胞囊老熟,即易脱落,往往调查不见胞囊,发生误诊,错作别病。返青拔节期根部有大量根结;灌浆期小麦群体常现高矮相间的山丘状,成穗少、穗小粒少。根部可见大量线虫白色胞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