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麦收后及时中耕灭茬
麦田第一代幼虫老熟后,在土表层化蛹。蛹期是棉铃虫的薄弱环节。在小麦收割后成虫羽化前中耕松土灭茬对降低成虫羽化率效果显著。
二、抗虫棉田提倡人工灭卵捉虫,保护棉田生态环境,二代百株3龄以上幼虫5头时用药防治;非抗虫棉田当日百株累计卵量100粒或低龄幼虫5-8头时用药防治。药剂可亩用40%丙溴磷乳油40毫升,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40毫升兑水50公斤喷雾。
三、诱杀防治
(1)种植植物诱集带
棉铃虫羽化的当晚及次日夜间,成虫需要到蜜源植物上取食以保证生殖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棉铃虫具有趋向花期与羽化期相对吻合植物的习性。常用的诱集植物有芹莱、洋葱、胡萝卜等及可诱集棉铃虫产卵的玉米、高粱等作物。
(2)杨树枝把诱蛾
棉铃虫具有趋化性,可利用半枯萎的杨树枝诱捕成虫。在第二代棉铃虫羽化盛期,取10-15支两年生杨树枝(长60-70厘米)捆成一束,竖立在田间地头,高出棉株15-30厘米,每亩设7-10把。每天日出之前用网袋套住枝把捕捉棉铃虫。 树枝每6-7天更换一次,以保持较强的诱虫效果。
(3)诱剂诱杀
用性诱剂防治,作用方式有两种。一是利用性诱剂对雄娥强烈的引诱作用捕杀雄蛾,另一途径是利用性信息素挥发的气体弥漫于棉田来迷惑雄蛾,使它不能正确找到田间雌蛾的位置。这种方法称为干扰交配法或称迷向防治。雄蛾的死亡或迷向,都会减少雌蛾交配率,抑制下代种群数量。
四、应用生物农药 棉花上大量应用的微生物制剂有两种:苏云金杆菌(B.t乳剂)和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制剂。含8-10亿活孢子的B.t乳剂,每亩200-250克,兑水稀释200倍,在棉铃虫孵化盛期常规喷雾。防治效果77%-95%,且可保护天敌。
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制剂:每亩40克,常规喷雾。杀虫效果90%以上,可兼治其他鳞翅目害虫的幼虫。病毒可在害虫间传染,长期有效。
上一篇: 养殖什么皮毛动物经济效益高?
下一篇: 小麦重度干热风的标准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