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养殖技术 > 兽医兽药 >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兽医兽药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一)对立制约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对立的阴阳双方时刻都在相互对立的状态中相互制约着。如寒凉与温热,水与火相互对立;同时温热可以驱散寒冷,冰凉可以降低高温,水可以灭火,火可以蒸化水液等。温热与火属阳,寒冷与水属阴,这就是阴阳之间的相互制约。阴阳双方制约的结果,使事物取得了动态平衡。就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而言,功能之兴奋为阳,抑制为阴,兴奋制约抑制,抑制制约兴奋,兴奋与抑制相互制约,从而维持人体功能的动态平衡,这就是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

  (二)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阴或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如上为阳,下为阴,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没有下也就无所谓上。兴奋属阳,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抑制属阴,无兴奋就无所谓抑制,无抑制也就无所谓兴奋。热为阳,寒为阴,没有热也就无所谓寒,没有寒也就无所谓热等等。所以说,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中医学把阴阳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称为“互根”。

  阴阳的互用是指阴阳之间还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促进和助长的关系。如气主动属阳,血主静属阴,气能生血、行血,血能载气、养气。故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之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就是对阴阳互根互用关系的高度概括。  (三)消长平衡

  “消”是消弱、减少:“长”是增强、增长。阴阳消长是指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阴阳双方,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始终处于“阴消阳长”或“阳消阴长”的运动变化之中。所谓“消长”,是说一方增长,会削弱对方的力量,导致对方相对不足,即“此长彼消”;或一方的不足,导致对方的相对亢盛,即“此消彼长”。阴阳双方在这种消长变化的运动中,维持着阴阳之间的相对平衡。所以说,阴阳之间的平衡,不是静止的和绝对的平衡,而是始终贯穿着阴阳双方的消长变化,是动态的、相对的平衡。这种平衡关系称为消长平衡,它也反映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观点。

    (四)阴阳转化

  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从而使事物的性质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如昼夜的交替,寒暑的变化,疾病过程中寒证、热证的相互转化都是阴阳转化的实例。需要指出的是:阴阳消长是事物发展变化的量变过程,阴阳转化是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的质变阶段。阴阳转化有渐变、突变两种方式。如一年四季中寒暑交替,一天之中昼夜的转化即属于渐变的方式;夏天极热天气的骤冷和下冰雹,属于突变形式。阴阳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这种条件就是“重”或“极”,即所谓“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的转化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阴阳消长是量变,是阴阳转化的前提;阴阳转化是质变,是阴阳消长的结果。

阴阳对立阴阳对立,是说自然界相互关系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存在着相

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左与右,天与地,动与静,升与降,昼与夜,水与

火,寒与热等。阴阳之间具有相互斗争、相互抑制与相互排斥的关系,但阴阳之间

还有相互统一,相反相成的另一方面。如人体组织结构上的上下、内外、表里、前

后各部分之间,以及内脏、经络之间,无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

阴阳互根阴阳互根,系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相互依存、互为促进、相互

贯通的关系。如人体的物质和功能,物质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物质的表现,功能

要依赖物质产生,而物质必须由功能生成,此即所谓“阳根于阴、阴根于阳”。

阴阳消长阴阳消长,是指事物或现象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并不是静止

不变的状态,而始终处于此消彼长或此长彼消的不断运动变化之中,即“阴消阳

长,阳消阴长”。一年四季及一天的昼夜都在消长变化,同样道理,人体的气与血

都在不断地消长变化,只有消长变化,才能达到动态的相对平衡。

阴阳转化阴阳转化,是指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其

对立的方面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所谓“寒极生热、热极生

寒”。中医学认为,疾病可以由寒转热,由热转寒,由表入里,由里出表,由实转虚,

因虚至实,都是阴阳转化。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那么阴阳转化是

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总之,中医阴阳学说,具有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在中医理论中,用以解释人

体的生理变化及病理现象,用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中医学认为,阴阳存在着相

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关系,并在相互消长和相互转化的运动之中,保持人俸阴阳平

衡协调,才能维持人体的生理状态。若某种原因破坏了人体的阴阳平衡协调,就

会产生病理变化。人体患病后,就会出现各种病理现象,尽管疾病的表现错综复

杂,千变万化,均可以用阴阳的观点加以概括。中医以望、闯、问、切四诊诊察疾病

的症状和体征,以中医的理论,概括为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等八纲,而阴阳又是

八纲的总纲,即表、实、热属阳,里、虚、寒属阴。辨证明确就能加以论治,这样才能

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即使是一个普通感冒的病人,以阴阳的观点来辨别表里、

寒热,才能按病情进行治疗,这就是中医诊治疾病的基本特点。由此看来,中医论

阴阳不是封建迷信,而是用以指导中医临床实践的理论工具,虽然是朴素的唯物

主义观,也基本符合当今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