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地中特殊的环境条件,对草莓花芽的分化发育、授粉受精及果实的发育等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这样使保护地中一般的栽培水平下,草莓的畸形果会有所增加,下面着重介绍畸形果发生的原因和防控措施。
(1)草莓畸形果发生的原因
由于雄蕊或雌蕊的稳定性以及环境条件所造成受精不完全,使未受精部分果实膨大受抑制而产生不正常果形称畸形果,有些花受到伤害也不能正常开花结果,称为异形花。与畸形果的区别是果形像鸡冠的鸡冠果,果形扁平如扇状的带果,习惯上将这两种果称为乱形果。鸡冠果易发生于植株营养条件良好的第一级果,在开花时花托部分变得宽大,早期可以预测;当花芽分化时,日照时间在11小时以内易产生带果,可能是2-3个果柄连生在一起,形成宽大的果柄而发生带果,带果的发生品种间差别较大。这些非正常的果实或花有时统称为异形花果或畸形果。促成栽培时,有时畸形果发生率达30%-70%,宝交早生、丰香、丽红等品种的畸形果率较高。
①环境因素
温度和湿度是影响草莓畸形果发生的主要因素。草莓花期遇连续阴雨或空气湿度过大,导致花药开裂受阻,花粉传播不良,影响雌蕊柱头受粉。花期温度低于13℃或高于35℃,花粉不能发芽或发芽寿命短形成无效花粉。授粉受精也需要一定的湿度,以空气相对湿度40%左右时较好,空气相对湿度低于20%或高于80%,授粉受精困难。此外,低温和阴雨伴随的照不足造成花粉发育不良,发芽率低下,从而影响授精受粉和果实发育,导致形成畸形果。草莓花期适逢冬季和早春时节,气温低、雨水多、光照不足是草莓畸果形成的主要气候因素。
花期当大棚内温度过低时,导致花粉不易飞散,花粉发芽率降低,花粉管伸长受阻、受精能力下降而形成畸形果。在幼果期温度降至-1℃以下时,造成幼果受冻而抑制果实发育造成畸形。当日照少、夜温过高时会使雌蕊退化,甚至消失,造成受精不良或在低 温下雌蕊发育时间不够,当先端雌蕊尚未形成时,花朵已开放而形成尖端不受精的“缩头果”。灌水量不足常引起花器发育不良,畸形果显著增加。试验表明,花期使用农药如敌百虫、抑菌灵产生的畸形果最多,其次为代森锌、克菌丹、敌菌灵等,使用菌核利和多氧 霉素产生的畸形果较少。
②品种特性
花粉粒中的淀粉能够提供花粉管伸长所需要的养分以完成受精。通常把含有淀粉、具有发芽力的花粉称稔性花粉,而不含淀粉、不能发芽的花粉称不稔花粉。花粉的稔性(能发芽的比例)最好能达50%以上。品种间花粉的稔性有差异。草莓不同品种间花粉发芽率不同而使畸形果率表现出较大差异。花粉发芽率高的品种,如章姬、甜查理、达赛莱克特、吐德拉等畸形果率较低,而硕丰、硕蜜等品种畸形果率高达30%,花序级数过高的品种坐果不一,养分分布不均,畸形果率较高,如金香、春香等品种。此外,抗病性差的品种在花期感染后,亦会加重畸形果发生。
③病虫危害及用药不当
草莓栽培过程中发生的多种病害,如白粉病、灰霉病、黄萎病等均会导致光合作用及养分代谢受阻,螨害和斜纹夜蛾等虫害则对植株造成机械损伤,导致不同程度的畸形果发生。而不当的用药防治非但达不到有效控制病虫危害的目的,相反会对草莓产生毒副作用,致使花粉发育受损,花粉发芽率降低,从而大大增加畸形果发生,尤以农药浓度过大和花期、小果期用药影响最甚。
④栽培管理
种植密度过大、通风透光不良的棚室地块发生严重。有机肥施用量不足,偏施氮肥致枝叶徒长、过度繁茂、畦面过低不平等综合因素形成郁闭高温的小气候,极易加重畸形果发生。
(2)减少草莓畸形果的防控措施
草莓畸形果的防控应立足于以农业控制措施为主,优先实施农业栽培措施,充分利用保护地生态的可控性和蜂媒昆虫的有效性,选用无害化农药控制病虫发生,确保植株生长旺盛和果实健壮发育。具体措施包括:一是选择2个花粉发芽率高的品种,按1:1-3的比例进行混栽,以提高相互的授粉能力,增加坐果率。二是花期进行人工授粉和放蜜蜂进行辅助授粉。三是控制大棚内的温湿度,注意花期白天温度控制在25℃-30℃,夜间8℃C以上,最低不能低于0℃。注意灌水,晴天每3天灌1次,雨天每5天灌1次,冬季每周1次。经常通风换气,降低棚内空气湿度,使花粉飞散开来。四是花期要较少使用农药。在开花前需用波尔多液和硫制剂彻底防治灰霉病、叶斑病和白粉病,用吡虫啉防治蚜虫等。花期发生病虫害可用烟剂、多氧霉素、多菌灵等药害较少的药剂防治。
下一篇: 对虾养殖水体pH偏低怎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