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如果防治不当会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和品质影响。近期调查发现农户在防治赤霉病过程中仍存在诸多误区。
误区一:重治轻防,见病用药,错过最佳防治时期。
小麦赤霉病可防不可治,应以预防为主,主动防御,同时用药时期的选择会直接影响着防效高低。众多资料介绍赤霉病用药时期为“抽穗期到扬花期”,如此长的用药时期内,不同时间段用药效果存在较大差异。有部分农户选择在孕穗期或是扬花末期用药,更有甚者见到粉红色霉层后再用药,都没有把握住最佳防治时期,防效较低。通过实地调查发现,最佳防治时期为小麦齐穗到扬花5%时。抽穗期遇连阴雨天气,赤霉病有流行可能时,喷药宁早勿晚,不要等到天晴时或扬花时再喷药,应抢雨隙多次喷药防治;若使用内吸性好、持效期长的药剂防治时期可提前到小麦抽穗初期。
误区二:盲目选择药剂,忽略药剂抗性及作用机理互补的问题。
目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药剂有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福美双等。近几年,农户普遍反映多菌灵不灵了,其他药剂效果也不好了,这不能排除部分药剂质量存在问题,还应考虑抗性菌株的关系,同时还与农户不注意将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混配使用有密切关系。
喷施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是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关键措施之一。时隔20年,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抗性问题已经引起高度关注,在出现某些药剂防效减低的区域,建议积极关注新品种,如戊唑醇·咪鲜胺混剂(赞米尔)、氰烯菌酯(劲护)、烯肟菌酯等。同时,要注意不同作用机理药剂的正确混用,确保所使用药剂具备内吸治疗、保护铲除的多重功效,全面阻止病害蔓延。
误区三:亩用水量偏少,不利于药效发挥。
通过走访得知,部分麦区农户使用常规喷雾器喷雾亩用水量多为15升,更少者仅为10升,如此少的用水量,会影响到药效的正常发挥。为保证药效,使用常规喷雾器亩用水量宜在45升-60升之间,或是加入药效保证剂,如展透等。
误区四:不能正确掌握用药次数。
用药次数没有固定的标准,要综合考虑菌源量、发病情况、药剂防治效果等因素,对于往年发病重的地块有必要进行两次防治,同时注意雨后补喷,对于第一次用药效果不好的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在第一次用药后7天左右使用第二次药剂,可以更好地控制病菌的蔓延,减少损失。
误区一:仅凭老经验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其发生流行与菌源量多少、小麦品种的抗性、抽穗扬花期降雨日数和降雨量、田间相对湿度等因素密切相关。小麦抽穗扬花期如遇连续3天以上有一定降水量的阴雨天气,就可以造成小麦赤霉病的大流行。连续3天降雨,雨量达12毫米以上,十分有利于赤霉菌子囊孢子的释放和侵染。小麦品种的抗病性,麦苗稠密度大,田间郁闭,空气相对湿度80%以上,也可能造成小麦赤霉病大流行。因此,在小麦赤霉病防治中要综合考虑发病因素,才能彻底防治好小麦赤霉病。有的农户不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只凭老经验办事,只注意天气是否下雨,而忽视田间湿度和品种抗病性两个影响因素,虽然没有出现大范围的病害发生,但同样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病害发生,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误区二:见病穗才施药
众多资料介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用药时期为“抽穗到扬花期”。如此长的用药时期内,不同时间段用药效果存在较大差异。有部分农户用药选择在孕穗期,或是扬花末期,更有甚者见到粉红色霉层才开始用药,不是过早,就是过晚,没有把握好最佳防治时期,虽然喷了药了,但效果很不理想。根据多年防治实践,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最佳时期,应在小麦齐穗到5%扬花时开始喷药最好。
抓最佳防治时期不要太死板,还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1、抽穗期温度高,小麦边抽穗边扬花,齐穗期就可以喷药。2、抽穗期温度低,日照少,小麦先抽穗后扬花,宜在小麦始花期喷药。3、抽穗期遇到连阴雨天气,赤霉病可能流行时,喷药宁早勿晚,不要等到天晴时或扬花时再喷药,应抢降雨间隙多次喷药防治。4、若喷内吸性好、持效期长的药剂,可提前到抽穗期防治。
误区三:盲目选择农药
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药剂有几十种,选择时要注意科学性,要注意药剂的抗性及作用机理的互补。比如,一些地方长期使用多菌灵防治小麦赤霉病,由于药剂产生抗药性,效果很不理想,就必须加大用药量,或更换别的杀菌剂。如戊唑醇、咪鲜胺、氰烯菌酯等。同时注意不同作用机理药剂的正确使用,混合用药或交替用药,确保所使用的药剂具有内吸治疗、保护铲除的多重功效,全面阻止病害蔓延。
误区四:用水量少
有的农户图省事,每亩地只喷一喷雾器药液(15升),用水量过少,很难把药剂混匀喷周到,非常不利于药剂效果的发挥。正确的方法是在保证亩用药量的前提下,亩用水量应在45~60升之间,配药时如能加入展透剂效果更好。
误区五:仅施药一次
在具体防治过程中,要根据菌源量多少,天气情况,药剂防治效果等因素来确定防治遍数。发病轻的可以喷一遍药。对于往年发病重的地块,有必要进行第二次防治。第一次喷药后要及时检查效果,如效果不好的要及时喷第二次药。喷药后遇雨,要在雨后及时补喷。
上一篇: 为防西红柿溃疡病如何进行西红柿温汤浸种
下一篇: 紫贝齿的形态特征如何?